首页 > 文章详情

双向国家解释框架下的农民权利逻辑——以东北地区N县H镇S村为例

作者:
冯耀云
出版日期:
2020年12月
报告页数:
30页
报告字数:
23426字
所属图书:
政治人类学评论(第11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从“结构-行动”视角来看,征地持续冲突源于权利维护动力、结构制度限制与话语建构争夺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发展,核心问题能够解决,双向的“国家的解释框架”是合理的。另外,本文认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权利不同于西方土地私有逻辑,所以解决的途径可以为确立征地补偿价格的合法性、建立有效土地管理的监督和处理机制、逐步推行土地产权明晰化等三个方面。
关键词:

农民权利冲突社会学结构-行动

作者简介:

冯耀云:冯耀云,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社会学院讲师,社会学博士。本文摘编自冯耀云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3),原文在吉林大学邴正教授指导下完成并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本文由上海师范大学行政管理学系刘娜娜、吴宁宁协助完成摘要,并顺利通过上海师范大学《政治人类学评论》编委会审定,在此一并鸣谢!

文章目录
一、征地过程中的“结构-制度”文本
  • (一)原因及内容研究
  • (二)实践及策略研究
二、征地中的博弈与转型
  • (一)村庄“土地”的“身价”变迁
  • (二)征地引发的冲突与维稳
三、冲突持续性的“结构-话语”框架
  • (一)冲突持续性的农民权利逻辑
  • (二)“结构-话语”框架的双向国家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