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儒家文化和性别偏好:一个分析框架
作者:
李冬莉
出版日期:
2005年8月
报告页数:
8页
报告字数:
7062字
所属图书:
中国妇女研究十年(1995~2005)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08.646-653
刘伯红
谭琳
姜秀花
宓瑞新
摘要:
影响出生性别比的儒家文化是“原教旨主义”那一种,即其终极目的是为在农业社会中规范和稳定社会分层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本文中的“性别偏好”分为个人喜好和家庭制度决定的偏好两种。而目前存在于我国汉族大多数农村地区的极端的儿子偏好,不属于个人选择,而是一种家庭制度决定的群体心理固结,它体现了妇女的低下地位,是性别歧视的体现,是落后的社会现象。本框架设想的父权主义家庭习俗以及其产生影响的社会制度结构师其在封建社会时期的典型形态。当该制度结构中的背景因素发生变化时,性别偏好也会发生变化。
关键词:
制度结构
儒家文化
性别偏好
作者简介:
李冬莉:
相关报告
社会工作本土化与儒家文化
云南建水文庙祭礼仪式的田野调查
农民性别偏好探析——对布迪厄实践理论的现实阐释
全面二胎政策背景下北京居民生育观研究
儿子还是女儿——一个苗族村寨的性别选择途径与治理效果分析
数据、方法及描述性分析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发展型半城市化的制度结构:保护型二元结构
社会网络与城市化意识的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结构
文章目录
·
导言 女孩们哪里去了
父权主义制度结构与性别偏好
1.定义及其他
2.分析框架与假设
3.框架设计上的特点
4.对各背景因素的说明
·
背景因素的变迁和延续对性别偏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