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杨舸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个人简介:

女,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流动与人口发展。

    暂无内容
  • 2019年大都市区城市公共服务与流动人口融入
    出版时间: 2021年01月
    本研究利用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认为,经济基础是大都市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基础,城市充裕的公共服务以及流动人口相对较多的获得是他们愿意融入城市的一个重要保障。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保证大都市区市民化过程中,更应当重视城市公共服务的提供,尤其是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基础教育资源的放开,以促进流动人口长期居留于大都市区。
    关键词:
  • 中国留守妇女状况研究
    出版时间: 2008年12月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人口的流动性不断提高。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由于外出劳动力的主体是男性,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在户籍地,于是农村出现了“386199”现象。“38”即是指留守妇女群体。由于丈夫在家庭生活中的缺位,加重了留守妇女赡养老人和养育子女的家庭负担,降低了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质量,部分地区针对留守妇女的犯罪案件有所增加。留守妇女问题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中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重视的问题。一些地方的妇联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关于留守妇女的典型性调查研究,与留守妇女相关的文献也在迅速增加。但中国人口流动究竟导致多少妇女留守?留守妇女的地区分布、年龄构成和家庭结构怎样?这些是典型调查无法回答的问题。为此我们利用人口学方法对人口普查数据和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进行了深度开发,以定量认识中国留守妇女基本状况。因为人口普查中没有涉及留守妇女生活状况的调查项目,为了更深入地认识留守对妇女生活状况的影响,我们在河南农村对部分留守妇女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853份。
    关键词:
  • 中国农村留守女童状况
    出版时间: 2008年12月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多。到2005年,流动人口达到14735万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后,他们留在家乡的子女就成为留守儿童。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估计,全国农村0~14周岁留守儿童规模多达2000万人。农村留守女童是留守儿童中的一个更加特殊的群体。由于中国广大农村地区还普遍存在“重男轻女”的传统社会观念,农村留守女童可能面临更严重的问题。解决好当前农村地区存在的留守女童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本文将分析农村留守女童的规模、地域分布、受教育状况等基本信息,以期为农村留守女童提供更多的帮助,出台更多真正能有利于农村留守女童成长的政策或措施。
    关键词: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
    出版时间: 2009年05月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是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庞大的流动人口的产生和存在,不仅作为最活跃的生产要素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且还引发了最为深刻的社会变迁,劳动力的行业和职业构成、人口的城乡分布、社会的阶层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都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此,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非常有必要对30年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化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总结其变化规律。这样的梳理和总结,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见我国流动人口的未来。
    关键词:
  • 2017年流动人口经济融合评估报告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经济融合是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前提与基础,具有前导性、驱动性和独立性的特点。本文选取就业状况、收入支出、住房状况三类指标构建流动人口经济融合指标体系。经济融合得分排名靠前城市以中西部城市为主,靠后城市主要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和西部资源性城市。从就业状况方面来说,东部发达城市吸纳就业能力较强;中西部城市在就业权益保护方面存在不足;超大城市、成熟城市群在充分就业、就业稳定性和劳动保护方面均有优势。从收入支出状况来看,中西部城市的收入、消费水平较均衡,是流动人口融入的优势点;但就业状况与收入支出、住房状况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发育中城市群的流动人口收入支出与当地户籍人口差异较小。从住房状况来看,住房是流动人口融入大城市的障碍;住房公积金参与率普遍偏低。因此,地方经济水平较低、财政能力不足、住房生活成本过高均显著影响了流动人口的经济融合,提高流动人口经济融合应加大力气解决好流动人口的就业和居住问题,放开行业限制,充分开放劳动力市场。
    关键词:
  • “十三五”时期中国人口发展战略及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策
    出版时间: 2015年11月
    “十二五”时期中国人口保持低速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根据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26年左右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而劳动年龄人口及比例将双双持续下降,老龄化程度将不断提高。从国际比较看,中国人口“未富先老”特征明显,且未来还将保持较快的老龄化速度。“十三五”期间中国人口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尤其是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将日益凸显:人口快速老龄化使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老年人口快速增加带来社会治理新难题;老年收入保障体制亟待完善;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威胁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应对人口老龄化:一方面寻求通过政策来改变人口老龄化趋势;另一方面建立体制机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为此,建议采取以下政策措施。一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放开二孩生育建议,尽快让生育决策回归家庭。当前,全面放开二孩生育的条件已经具备。二是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实行弹性退休制度。人口老龄化和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是需要延迟退休年龄的根本原因,养老金制度并轨和劳动力市场变化都为延迟退休年龄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老年收入保障体系。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已有良好开端,应进一步提升统筹层次、改善缴费水平和待遇水平的合理性。四是把养老服务界定为准公共品,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应明确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责任,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加快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关键词:
  • 深圳人口结构变动与卫生资源均衡分配研究
    出版时间: 2011年11月
    对一个城市而言,人口结构的变动会给其带来社会治安、教育、卫生等方面的诸多联动。深圳作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也日趋完善。同时,由于中国流动人口的大幅度增加,对深圳这个具有特殊人口与医疗卫生体制的城市而言,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研究将分析目前深圳市人口结构和分布现状、卫生资源分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卫生资源的长期均衡性进行实证研究,并结合深圳市未来人口结构、空间变动趋势,提出深圳市公共卫生资源均衡分配与优化配置的指导思想、思路与原则、近期及远期目标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