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陈鹏
机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
个人简介:

1981年10月出生,湖北随州人,社会学博士、公共管理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社区治理、社会治理与社会政策、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社会体制改革。在《社会学研究》、《公共管理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放时代》、The China Quarterly 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3篇决策咨询报告获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省部级重大课题多项。曾获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 )杂志社“Gordon White Prize”(最佳论文奖,2011),“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3),“第二届余天休社会学优秀博士论文奖”(2013),并入选“第三届希望英才青年学者培养计划”(2015)。

  • 涉诉信访的基本类型及其治理研究
    出版时间: 2017年07月
    涉诉信访的四种基本类型是谋利型上访、维权型上访、无理型上访和说理型上访。当事人采取的涉诉信访策略包括越级访、倒逼策略、闹访和缠访等。法院治理涉诉信访的策略主要是做思想工作、发放司法救助金、包案责任制、源头治理等。信访嵌入审判结构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赋予当事人进入维稳系统进行博弈的权利;另一方面成为诉讼程序无限延伸的制度通道。由此,基层法院出现“息诉”和“歇访”的辩证律,即采取一系列的“息访”手段都只能起到暂时的“歇访”作用,而不能彻底化解矛盾。
    关键词:
  •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北京模式”
    出版时间: 2013年05月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是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创新,是北京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重要抓手。本文主要介绍了北京市创新和推行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的基本背景、实践探索与主要做法、工作成效与价值意义、存在问题与下一步展望。
    关键词:
  • 和谐,从社区建设开始——以河北省廊坊市、山东省淄博市为例
    出版时间: 2013年05月
    随着社会管理创新和不断推进,社区日益成为各项创新工作的立足点和着眼点。本文主要以河北省廊坊市和山东省淄博市为例介绍了中国社区建设的背景、存在的问题与下一步工作方向、思考与启示。
    关键词:
  • 社会建设与社会学的使命——读陆学艺《社会建设论》
    出版时间: 2014年07月
    社会建设研究是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教授学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陆老晚年的一部重要论著,《社会建设论》系统阐述和集中展现了中国社会建设研究“社会结构派”的重要思想和理论,充分彰显了一代社会学人心系民生、志在富民、建设社会的学术情怀和追求。面对转型期中国所遭遇的“社会后移症”,积极构建社会建设的共识和公共性、勇于充当“社会的助产士”是中国社会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关键词:
  • 我国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
    出版时间: 2014年04月
    本文介绍了我国行业协会改革发展的新情况,归纳和梳理了我国行业协会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快我国行业协会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即加大政府培育扶持力度,加强行业协会自身能力建设,加快建立健全行业自律体系,加快行业协会立法建设。
    关键词:
  • 跨界合作何以可能?——以芦山抗震救灾社会管理服务组为例
    出版时间: 2014年04月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芦山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民间社会力量参与抗震救灾的热情再次空前激发和高涨,而以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科协、省残联、省侨联为代表的六大群团组织则成为此次抗震救灾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担纲者和实践者。对群团组织而言,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是一项新任务,也是一项新挑战。此次抗震救灾中成立的“社会管理服务组”和“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是群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一次探索。
    关键词:
  • 探寻社区共治之道——以塘桥社区“潮汐式停车”为例
    出版时间: 2014年04月
    2012年3月开始, 塘桥社区对区域内的停车资源进行整合, 通过居委会、 业主委员会、 物业公司鼓励停车资源共享, 探索了社区 “ 潮汐式” 停车模式。 塘桥社区秉持 “ 停车有位、 停车有序、 合作共赢、 互利共享” 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从最初的 “ 错时停车试点” 到后来的“ 潮汐式” 停车, 再到工作内容的全面拓展, 最终探索了一条社区共治的独道路。 “ 潮汐式” 停车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 关键在于其准确地识别到了参与各方的利益, 并通过项目运作将参与主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并最终使其在共同参与中实现互利共赢。
    关键词:
  • 住房产权与社区政体导论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自社会学诞生以来,尤其是德国古典大师滕尼斯的《社区与社会》这一经典著作问世以来,重视社区研究遂成为社会学界的一个传统。
    关键词:
  • 封闭社区:基于私有产权的居住空间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的发展,西方欧美国家城市空间出现了一种不断扩大的现象——社区空间私有化。作为社区空间私有化的典范代表,“封闭社区”(gated community)11438389以前所未有的惊人速度在世界范围得到蔓延和扩展,11438390从而构筑起后现代城市消费社会中一道奇丽的景观。所谓封闭社区,又称“门禁社区”,一般是指用围墙、栅栏或绿化隔离带包围起来,将空间私有化并限制他人进入的居住区(Blakely & Snyder,1997)。它最早兴起于20世纪70—80年代的美国,最初主要是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是在多种族、多文化、贫困人口聚集、犯罪率较高的城市空间中发展起来的可防卫居住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社区的“封闭”,并非简单地出于“安全”的考虑,而是象征着一种个人财产权的确立与不可侵犯。由此,居住空间本身成了一种“空间领地”(Webster,2002)和一种特殊的所有权空间,并成为个人财产最为主要的标识和象征。封闭社区在美国诞生仅20年后,我国对这种居住模式就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完成了从欣赏到引进再到普及的过程(徐昀等,2009)。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福利制度改革、社会阶层分化、住房市场化等一系列社会经济变革,现代商品化、私人化的封闭社区作为“一种新生的城市社会-空间现象”(Miao,2003)开始在我国出现。作为对单位制消失和国家等级控制减弱的回应,封闭社区首先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特大城市出现,随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蔓延,从根本上结束了单位制度对城市空间统治的时代(Bray,2005;宋伟轩,2010)。这种封闭社区模式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包括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房、豪华别墅等在内的各种新建居住社区的标准形式和主导模式,其所造就的空间行动为一场具有深刻意义的社会转变和空间社会重构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