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吴惠芳
机构: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个人简介: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性别研究、妇女与乡村振兴、农业与农村社会学、农村发展干预与社会变迁、发展规划与管理、农村社会问题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留守的童年》、《阡陌独舞》等著作,参与编写《性别与发展教程》、《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其应用》、《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书籍,发表研究论文近20篇。

  • 留守中国
    贺聪志潘璐叶敬忠 吴惠芳 主编 出版时间: 2010年08月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大规模的外出务工浪潮。独特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与之相联系的户籍制度,使得上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只能“城乡两栖、往返流动”,并衍生出庞大的农村留守人口群体。目前留守人口面临的各种问题已逐渐显现:父母外出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正常亲子家庭所给予的照料、关爱和教育,往往还要过早分担家庭生计压力,面临各种成长风险;丈夫外出使留守妇女不得不独自承担生产、抚育、赡养等家庭责任,长期两地分离更增加了婚姻关系的不稳定性;子女外出使养老的载体与对象发生分离,传统家庭养老的功能受到侵蚀;等等。这些问题看似只是家庭问题,但事实上已经超越了家庭范畴,迫切需要引起关注、加以研究和采取对策。最近几年,已经有部分学者、政府部门和其他民间力量开始关注留守人口问题,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也正在积累。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举办了“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讨会,为关注这一主题的相关群体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本书汇集了向此次研讨会提交的农村留守人口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希望本书可以为从事农村留守人口研究的机构和个人提供第一手资料和学术参考,为各级相关政府部门的实践者和决策者提供借鉴。
  • 阡陌独舞
    叶敬忠 吴惠芳 出版时间: 2008年08月
    自20世纪80年代,大量农村已婚男性劳动力外出到城市务工,农村留守妇女现象随之出现。丈夫外出务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家庭收入水平,改善了家庭生活,但因为丈夫在家庭中的缺席,留守妇女独自承担起了农业生产、子女抚育、老人赡养等家庭责任,因而面临劳动负担和心理负担同时加重的困境。此外,夫妻长期的空间分离不仅使婚姻的许多功能无法得以实现,也使他们的婚姻稳定面临诸多挑战。然而,作为积极的社会行动者,留守妇女正在以多元化的策略和行动应对着各种困难和挑战,在有限的资源空间内经营着她们的留守生活。本书以大量的定量统计数据和丰富翔实的定性调查资料,从家庭经济、家庭生产、家庭关系、社会网络、心理感受、闲暇娱乐和自我发展等多个方面全面而深入地展示了留守妇女的生活世界,对留守妇女群体进行了多元性和多视角分析,并以行动者视角对她们的应对策略和应对行动进行了阐释,希望借此引起社会各界对留守妇女群体的关注和关心。
  • 中国农村留守人口
    孟祥丹叶敬忠 吴惠芳 主编 出版时间: 2015年08月
    时至今日,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目标的“发展”巳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主旋律,并毫无争议地成为政府的目标、国人的信仰和社会的共识。当“经济增长”被人们以一种坚信不疑的态度作为社会行动和制度系统的唯一目标时,“发展”即演变成了“发展主义”。发展主义坚信应该通过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手段实现快速的现代化和社会转型。这意味着:需要改造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村和农业,继而近2亿农民工背井离乡,超过1.5亿的儿童、妇女和老人留守农村,30余万所农村中小学(含教学点)被撤并……诸如此类的现象无不昭示着农民、农村和农业必将承受这种“城市偏向式”发展转型的阵痛和代价。学者、政府部门和民间力量巳经开始关注农村留守人口问题、农村教育问题,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正在积累。本书汇集了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举办的“农村留守人口、农村教育:反思发展主义的视角”研讨会上以农村留守人口为主题的研究论文16篇,共分为流动与留守、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四个部分。希望本书可以为从事农村留守人口研究的机构和个人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和学术参考,为各级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者以及从事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工作的实践者提供借鉴。
  • 爸爸妈妈,你们知道吗?
    叶敬忠 吴惠芳 主编 出版时间: 2010年06月
    在今天的乡间,我们随处能看到他们小小的身影,或是独自坐在角落、走在路上,或是和同伴嬉闹玩耍,或是静静地依在苍老的爷爷奶奶身旁……这些孩子,就是我们已经熟知的“留守儿童”。他们成长在这个农村劳动力汹涌外流的时代,外出务工的浪潮使他们的父母远走他乡,也一并卷走了家庭的完整和朝夕相伴的亲子之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母为生计常年四处辗转、奔波辛劳,孩子们只能在无助和茫然中逐渐成长,当生活的各种现实和烦恼开始渐渐在面前铺开,记忆深处的父母笑颜却愈加模糊。“爸爸妈妈,你们知道吗?”——这是此书信集中出现最多的一句话。一个问号的背后,隐含着孩子心底多少时日累积的思念和苦楚?这个大大的问号,又何尝不是这个弱小群体对现实的呐喊和控诉?
  • 农村留守妇女研究综述
    出版时间: 2010年08月
    本研究对于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以期总结农村留守妇女研究的相关成果和观点,为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提供思路。
    关键词:
  • 阡陌独舞:丈夫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影响分析
    出版时间: 2010年08月
    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但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体制下,城市并没有为这些进城务工者提供举家迁移的条件,同时他们也很难靠自己的努力突破体制局限、实现家庭的整体转移,因此出现了农村夫妻长期两地分居——丈夫在外务工、妻子留守农村的现象。作为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独特社会现象,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一度备受学术界关注,相关研究不计其数,但农村留守妇女现象在最近几年才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比留守妇女现象出现的时间滞后了20年左右。尽管如此,现有的留守妇女研究文献仍存在诸多不足和遗憾,主要表现为留守妇女群体概念界定不清晰、讨论不够深入、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持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在2006~2008年展开“农村留守妇女研究”,以更深入分析农村男性外出务工对留守妇女的影响、全面展示农村留守妇女群体的生活现实。
    关键词:
  • 冬月的故事
    出版时间: 2010年02月
    本文为留守儿童冬月的口述,讲述了爸妈外出打工后的失落、对爸妈回家的等待与期盼、爸妈短暂回家几天带来的温暖和幸福、与奶奶相依为命的生活和受到同学排挤与欺负时的心情。
    关键词:
  • 妇女家庭照料责任固化与农村性别关系变迁
    出版时间: 2015年08月
    目前对留守妇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留守原因、留守妇女的生存状态、留守妇女的婚姻与家庭、留守状态对农村妇女发展的影响、留守妇女对整个社会的影响、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六个方面(许传新,2009)。其中,对留守原因的探究,个人层面包括个人文化素质、身体状况、年龄等,家庭层面包括家庭决策、家庭分工,社会层面主要体现在整体社会性别分工方面。然而,虽然这些研究提及留守妇女承担的家庭照料责任,以及常常见诸媒体的“男工女耕”讨论,但鲜见从其中分析这种新的性别分工变化对农村性别关系的影响。本研究利用中国农业大学留守人口研究团队2007年在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和四川五省的留守人口问卷调查数据和2013年在河南开展的留守妇女调查案例,考察农村留守妇女生命历程的变化与其照料责任、流动与留守的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并借此审视农村性别关系的变迁。
    关键词:
  • 吴惠芳关于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的口述史
    出版时间: 2015年10月
    本文是吴惠芳关于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的口述历史,主要讲述了20年来吴惠芳个人的学习与工作,以及自我发现的历程与思考,从吴惠芳个人的经历中能够看到社会学系发展的一些剪影。吴惠芳引用法国社会学学者弗朗索瓦·迪贝的观点,认为社会学应该具有揭露资本控制的运行机制,掀开各种形式的权力面具,提高社会的合理性等作用,希望以此对农大社会学系的发展有所启发。
    关键词:
  • 农业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内在机理与可行路径——基于江西林镇及所辖李村的调查
    出版时间: 2021年03月
    本文通过对林镇及李村的整体性调查,发现当前的农业产业扶贫在实践中存在诸多与预设理论或政策前提相离的悖论,且困境实际上植根于特定的社会经济与治理体系之中。
    关键词:
  • 2021年中国乡村振兴推进报告
    出版时间: 2022年01月
    2021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元年”,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国家以立法形式从法律、财政、人才、组织、土地等多方面为乡村振兴推进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持。乡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正在稳步构建。农村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已经迈上轨道。乡村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思想文化阵地得到巩固,文化繁荣发展。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整合乡村治理资源、加强依法治理、塑造乡村德治秩序,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但是,处于起步阶段的乡村振兴仍然面临区域发展不均衡、人力资源不足、产业质低量少、民生保障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基层治理能力亟须提升等多种挑战。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强乡村振兴战略资金支持、培育新型农民、聚焦产业兴旺、加强乡村治理能力建设,顺应人民群众新期盼,助力乡村经济社会繁荣发展。
    关键词:
  • 2022年中国乡村振兴推进报告
    出版时间: 2022年12月
    2022年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收官之年,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可喜成就。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进一步抓牢,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乡村产业逐步兴旺。农村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人居环境获得持续改善,数字乡村建设获得大力推进。党对乡村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得到强化,乡村治理能力稳定提升。与此同时,乡村振兴仍面临发展不均衡、农民主体性弱、老龄化严重、乡村建设水平有限等问题。因此,应通过完善体制机制、重建农民主体性、激发老年人活力、吸引青年人返乡等,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乡村振兴的大格局,统筹推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
  • 2023年中国乡村振兴推进报告
    出版时间: 2023年12月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乡村振兴工作大踏步前进。乡村振兴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政策结构不断优化。在产业发展方面,粮食安全得到保证,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增强,脱贫地区农民持续增收,农业生产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乡村建设方面,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提升,农村开始向数字化转型;在乡村治理方面,基层党组织发挥了战斗堡垒的作用,信息技术成为完善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乡村治理的有效性得到提升。但是,乡村振兴工作还面临人才难留、照搬经验、内生动力较弱和农业绿色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建议从加大人才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乡村多样化发展、引导农民思想转变与提高科学技术创新水平等方面加以解决。
    关键词:
  • 2020年中国决胜精准扶贫分析报告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2020年是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之年,更是迈向后扶贫时代,推动绝对贫困清零转向相对贫困治理的关键之年。精准扶贫战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全方位、多层次地改变了我国贫困治理的基本逻辑和运作模式,打造了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经过多年的精准扶贫实践,贫困人口收入持续提升,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贫困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绝对贫困人口数量趋零,国家级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创造了我国乃至世界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需着眼于脱贫攻坚政策的延续,加强以常规化、城乡一体化、市场化和社会化为导向的相对贫困治理机制建设,在体制机制、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等方面精准衔接乡村振兴战略与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突出人民主体地位,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