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杨慧
机构: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
个人简介:

社会学(老年学)博士,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妇女就业与公共政策、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方面的研究。

    暂无内容
  • 走近农村留守老人 为寂寞群体代言——评《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
    出版时间: 2010年08月
    在2004年7月出版的《人口研究》上,我曾经主持过一期“人口与发展论坛”,题目是“聚焦‘386199’现象,关注农村留守家庭”。此后,我一直在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研究的进展。应当说这方面的文章在不断增多,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著却难得一见。因此,当看到中国农业大学叶敬忠和贺聪志的新著《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时眼前一亮。在中国的流动人口大潮中,最初人们关注的是日益增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由农村迁往城市务工经商。但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流动的长期化和家庭化,农村留守老人随之不断增加。相关研究表明,2000~2007年,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由1794万人增加到5000万人左右。人口流动在提高部分农村外出人口对老年人经济供养能力的同时,也给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带来了诸多变化与挑战。了解农村留守老人的整体状况,改善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对留守老人及其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无疑是时代的呼唤和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2008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一书(以下简称为《中国农村留守老人》)全面、及时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情况,是一部从多视角系统研究农村留守老人现状、问题及其应对策略的专著,也是一部应该引起学术界、政府相关部门关注的新书。该书的问世必将加速推动学术界对农村留守老人研究的进程。《中国农村留守老人》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视野广阔、生动感人。既有对留守老人现状与困难的展现,又有对留守老人应对困难的策略分析;既有综合性研究,又有专题性讨论。全书共分六大部分,分别以广阔的视野和系统的研究,探讨了我国留守老人的各种问题。与以往文献相比,该书注重调研、深入研究,案例分析感人至深,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借鉴性和推广性。
  • 中国老年妇女经济保障问题研究
    出版时间: 2011年12月
    本文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研究了老年妇女养老金享有率低、经济依赖性强、收入水平低及贫困率高的经济保障问题。从制度性因素着手,探讨了老年妇女经济保障问题在女性退休时间早、养老金发放不利、遗属保障程度低和低保条件不利于女性老人的成因。在借鉴国外老年妇女经济保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覆盖城乡老年妇女的养老保障、试点推行男女同龄退休政策、建立并完善遗属保障、提高社会性别意识等旨在改善老年妇女经济保障状况的政策建议。
  • 中国女性就业状况
    出版时间: 2013年12月
    “六普”为研究中国男女两性的就业现状、变化趋势与性别差异提供了丰富资料。研究表明,2010年女性就业率比男性低13.8个百分点,且20年来16~59岁女性就业率持续下降,性别差异进一步扩大。在职业构成中“白领”女性所占比例低于男性,部分职业、行业性别隔离严重。建议构建公平的就业环境,完善促进女性就业的社会支持体系。
  • 新世纪女性行业结构现状与变化趋势
    出版时间: 2014年10月
    本文主要利用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在业人员的行业性别结构现状与变化趋势。2010年中国六成以上在业女性集中在收入和社会保障程度较低的农林牧渔水利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与10年前相比,部分行业性别均衡与性别隔离并存,女性进入教育、卫生社保和社会福利业等现代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比例不断增加,建筑业、采矿业等部分传统行业呈现出“去女性化”趋势,尤其是在垄断程度较高的十大行业中,女性所占比例有所下降。部分行业性别隔离程度的提高,加大了女性在这些行业的就业难度,不利于男女协调发展。本文提出了降低行业性别隔离程度的对策建议。
  • 2005~2010年政治与决策领域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评估报告
    出版时间: 2013年12月
    本文运用妇女参与党政部门等四方面的14个指标,对2005~2010年全国和各地区政治领域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女性参政情况有所改善,不同决策领域的女性参与和发展不平衡,参政质量有待提高。
  • 中国和亚洲各国人口老龄化比较
    出版时间: 2009年05月
    本文是对中国和亚洲各国人口老龄化比较。
  • 全面二孩政策下生育对城镇女性就业的影响机理研究
    出版时间: 2018年04月
    本研究基于角色冲突理论和帕累托改进理论,运用2016年最新调查数据和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发现,生育已对4成以上城镇女性就业带来不利影响。比较生育过程对就业各层面的影响机理发现,城镇女性因怀孕而失去工作的比例最高,分娩对收入影响最大,育婴对就业影响最具替代效应。为减少生育对就业的不利影响,建议政府完善生育保障制度,通过财政兜底提升城镇女性就业稳定性与个人收入;发展公共托幼事业,减轻育婴对女性就业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