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韩湘景
机构: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
个人简介:

女,编审,1953年出生于湖南湘潭。中国妇女杂志社原社长、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理事长、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编审。曾获得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百佳”出版工作者、首批“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等称号和首届“中国政府出版奖”。

1974年开始在党委宣传部门从事干部理论教育工作。1983年进入妇联系统,长期从事女性媒体和女性问题研究。担任过《现代妇女》杂志总编辑、中国妇女报社副社长、中国妇女杂志社总编辑等职务。是《女性生活蓝皮书》主编。是《新潮流 新视角 新趋势——2016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总报告》的主要执笔者。

  • 2008~2009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3)
    韩湘景 主编 出版时间: 2009年05月
    健康消费、健康生活是现代女性的追求,也是贯穿《2008~2009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3)》的主线。“年度中国城市女性消费状况调查”和“第3次中国城市女性生活质量调查”通过大量鲜活的第一手调查数据,显现出过去一年女性消费和女性生活状况的变化及其特点。“中国8城市女性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中国10城市职业女性健康生活方式调查报告”和中国城市“‘盛年女性’生活指数研究报告”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女性的生活状况。“城市中老年女性健康消费状况调查报告”、“中国城市女性品牌消费状况报告”、“进城务工女性消费状况调查报告”等专题调查,反映了女性在消费领域不同的行为方式。《2008~2009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3)》是第三本“女性生活蓝皮书”。本书通过调查报告和专论具体描述了女性对健康生活、健康生活方式、健康消费的认知及行为方式,分析了实现健康生活、健康消费,推行健康生活方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 2009~2010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4)
    韩湘景 主编 出版时间: 2010年07月
    《2009~2010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4)》通过大量第一手调查数据和深入的分析,准确、生动地反映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女性生活质量的变化及其消费特点。2008年中国城市女性消费调查结果呈现了金融危机爆发初期城市女性的消费状况: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对国际金融危机表示担忧。其中最让她们担心的依次是:物价上涨(62.3%)、个人财产缩水(43.4%)、人民币贬值(42.3%)、生病看不起(36.9%)、投资风险大(31.3%)。近七成被调查者对于消费持谨慎态度,消费意愿降低,压缩开支,减少消费。她们对生活质量的评价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收入”。2009年城市女性生活质量总体评价继续下降,主要源于收入与居住环境的评分大幅降低。2009年城市女性最幸福的事是家人健康、家庭和睦、孩子有进步,最焦虑的事情是物价上涨、买不起房和家庭收入低。对工作的满意度较上年有所提高,职场竞争激烈、单位裁员和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成为女性工作压力的三大来源。2009年,46.6%的被调查女性在政府拉动内需政策中受惠,消费信心增加。近30%的被调查女性在金融危机中对消费支出的态度是“该怎么花就怎么花”,42.2%的被调查女性表示没有因为金融危机而减少开支。预测2010年,女性消费的前三位是服装服饰、化妆品、手机;75.9%的人有旅游计划。她们对政府的希望依次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64.3%)、平抑房价(62.8%)、补贴节能商品(35.2%)、加强金融行业监管(25.1%)。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改善和提升的关键是要保持宏观消费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努力拓宽女性就业渠道,增加收入,改善女性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本书首次反映了女大学毕业生和失地妇女面临的困难、需求及她们对政府的希望,并针对发展现代服务消费,促进女性创业就业,拓展女性消费市场,扩大女性消费总量,缓解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
  • 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5(2011)
    韩湘景 主编 出版时间: 2012年01月
    《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5)(2011)》通过大量第一手调查数据,对中国城市女性的生活质量和消费状况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国际金融危机过后,2010年,城市女性消费状况有所改善。被调查女性个人最大一笔开支按人数比例排序,前5位是服装服饰、旅游、健康消费、与车相关和与住房相关的消费;美丽消费持续增长,七成女性通过网上购物,近九成女性具有绿色环保意识,投资比例上升,投资人数增加。城市女性对政府的四大期望依次是:控制食品及日常生活用品价格,加强政府监管、保障食品安全,坚决调控房价,对绿色环保、节能低碳产品实施补贴。 2010年,中国城市女性生活质量总体较好,综合得分为72.9。71.1%的中国城市女性认为生活幸福。中国城市女性经济独立,对家庭经济收入的贡献度达到35.8%。42.0%的女性收入增长,36.6%的女性对收入感到满意,61.7%的女性对工作感到满意。85.3%的城市职业女性感受到职场压力,超时工作成为普遍现象。城市女性对居住环境质量的评价逐年降低。不断加重的各类污染成为影响城市女性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物价上涨成为城市女性2010年生活中最大的焦虑。增加收入是城市女性对提高和改善生活质量最迫切的要求,她们期望缩小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 本书首次将“中国城市女性生活质量调查”和“中国城市女性消费状况调查”扩展细化,分别形成10个样本城市的调查报告,在展示年度总体状况的同时,详细揭示了每个样本城市女性的具体状况,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地观察、评估中国女性生活状况。 《中国城乡家庭婚姻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夫妻感情是维系婚姻关系、家庭和谐的基础,也是女性幸福感的重要来源;《解续〈中产家庭生活质量调查报告〉》揭示了中产家庭独具的消费意识特点和生活品质特征;《2010年〈中国妇女〉读者调查》和《女性阅读调查分析报告》,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女性闲暇时光的生活和她们的需求。专论部分对美丽消费引领女性消费市场、美丽消费在拉动内需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分析。
  • 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9(2015)
    韩湘景 主编 出版时间: 2015年04月
    2015年《女性生活蓝皮书》由5篇调查报告,关于女性消费新需求、新权益、新责任的专论,以及中国城市女性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建设学术专论组成。2014年,女性对生活的评价向好。城市女性生活质量综合评价指数63.2分,比2013年低6分,从高到低的排序是:西安、长沙、广州、杭州、上海、成都、南昌、哈尔滨、兰州、北京。而女性对自己生活的评价是74.9分,高于城市女性生活质量评价指数11.7分。女性的幸福感73.3分,工作满意度66.1分,对居住环境评价60.4分,收入满意度55.1分。“缺少休闲时间”首次成为女性三大焦虑之一。2014年女性家庭消费、储蓄、投资比例为61∶23∶16。女性对家庭收入的贡献率为32.3%。女性消费占家庭消费的39.7%,消费方式更新,内容丰富,彰显时尚化、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91.8%的女性网购。网购金额占家庭消费总额的22.9%,比2013年增长9个百分点。女性旅游支出已成为家庭最大一笔开销。对食品、化妆品、保健品、房屋建材和婴幼儿服装的“安全放心值”为51.7分,产品和服务的安全问题仍是女性最关注的。2015年孩子的教育支出,在家庭消费预期中第一次位居榜首。《中国女性资产评估从业人员状况调查报告》和《产后重返职场哺乳期妈妈工作生活状况调查报告》呈现出在职业化进程中女性的状况、面临的困难及她们的努力和期望。87.4%的哺乳期妈妈认为“当了妈妈,也必须是一个有经济收入、独立的女性”。女性愿意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女性资产评估从业人员是年轻化、专业化素质较高的职业女性,她们的职业忠诚度高于男性,但是在工作适应度、工作时长、出差天数及收入等方面,与男性从业者差异明显。建议:扩大女性就业,增加收入,丰富闲暇生活,促进消费安全,改善女性职业环境,提高女性生活质量。
  • 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10(2016)
    韩湘景 主编 出版时间: 2016年10月
    “女性生活蓝皮书”《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10(2016)》由总报告、6篇调查报告和专论组成。2015年,城市女性生活质量综合评价指数为65.9分。在被调查女性中,63.2%的人名下有房,84.9%的人拥有社保,56.8%的人享受了带薪年假,94.3%的人有微信群,60.3%的女性感到幸福。家庭消费、储蓄、投资比为57∶25∶18。家庭月均支出8221元,家庭最大笔开支首选“孩子教育”。女性个人月均支出3975元。54.3%的人有培训支出,82.2%的人参与网购,77.8%的人旅游了,85.4%的女性家庭有投资理财。89.2%的女性个人信息被泄露,消费安全令女性担忧。中国好家风万户城乡家庭调查显示,好家风应该传承。母亲在家风传承中作用最大。被调查女性推崇孝道,认同率最高的家风经典格言是“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民间治家格言首选“家和万事兴”,其次选“百善孝为先”;当代好家风首选“赡养老人,孝敬长辈”。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显示,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与行为整体状况趋好。多数父母存在不同程度的养育焦虑。家庭教育以妈妈为主,父亲缺位严重。66.8%的孩子上网,46.1%的父母坦承用电脑“孩子比我强”。互联网时代家教面临挑战。另一项调查显示,47.2%的被调查者陪伴配偶时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26.3%的父母陪伴未成年孩子时会用智能手机,仅7.5%的人在家庭聚会中不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9.5%的人不带移动电子产品上床。过度使用移动电子产品导致家庭成员间关系疏远、影响健康,故建议每天关机一小时。中国女性语言文字使用情况首次进入皮书。80.5%的女性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98.3%的女性写简体汉字,77.9%的女性会读写汉语拼音;对12组网络流行词语的知晓和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知晓率达93.0%、使用率为88.4%。女性重视对子女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数据显示城乡差异明显。已出版的10部“女性生活蓝皮书”见证了国家和女性的发展与变迁,观察女性生活的视角逐步扩展,内容日渐丰富。
  • 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8(2014)
    韩湘景 主编 出版时间: 2014年04月
    美丽生活、健康生活、安全生活是2013年女性生活状况的特点和亮点,也是城市女性对未来生活的追求。本书由2013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总报告、5篇调查报告和7篇专论组成。2013年城市女性生活质量总体评价偏好,综合得分为69.2分,自2011年起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女性对个人和家庭收入满意的,分别为26.4%和30.9%;对工作满意的占35.8%;感到幸福的占73.0%;对居住环境和城市管理的总体评价分别为58.0分和64.2分。2013年,被调查者家庭收入用于消费、储蓄、投资的比例是57∶30∶13,月消费9899.7元。被调查者最大一笔开支用于购买服装服饰的人数最多,房产开支最大;52.5%的人外出旅游;78.3%的人网购;超过六成的人使用过网络金融服务。城市女性高度赞同“女人的形象需要内外兼修”“有个好身材会使女人更自信”“女性应当进行形体健康管理”等观点。对自身形体感到满意的占35.0%。认可“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坚持运动”“保持良好心态”“进行形体训练”是有效的形体健康管理方式。城市女性的平均育龄为27.9岁,晚育的占57.2%,剖腹产的占64.7%,母乳喂养的占47.7%,享受了带薪产假和生育保险的分别占38.1%和39.2%。城市女性家庭母婴产品月均支出2331.5元,占家庭月均总支出的27.3%。购买母婴产品时最关心的因素是“健康安全”。被调查者对“婴儿食品安全”“母婴药品安全”和“婴儿服装安全”感到焦虑。期望政府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控制物价;调控房价,让居者有其屋;加强对消费安全和网上个人信息泄露的监管力度;关注母婴健康方面存在的隐忧;制定严格统一的母婴产品质量检测标准,提高安全系数。2014年,女性生活质量可望进一步提高,女性消费尤其是数码产品、信息服务和网络消费将呈增长态势;女性对形体健康管理将更加科学、理性;母婴健康状况和母婴安全消费将得到改善。
  • 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6(2012)
    韩湘景 主编 出版时间: 2012年12月
    2011年中国城市女性生活质量总体评价较好,综合得分65.9分。10个城市女性生活质量得分由高到低的排序是青岛、广州、上海、宁波、长沙、成都、北京、哈尔滨、大连、兰州。74.9%的女性感到生活幸福。对居住环境的感知评价为59.8分,对市政管理的评价为62.8分。仅有19.2%的女性对收入满意。女性对政府的最大期望是“提高工资,增加收入”。 2011年城市女性用于消费、储蓄、投资的比例是61∶26∶13,用于消费的比例比2010年增加了6个百分点。67.9%的女性有旅游消费,67.8%的女性有投资。影响女性消费的三大因素是消费不安全、物价上涨和消费侵权事件频发。希望政府有效控制物价,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 新生代女农民工的婚恋生活状况首次被关注。她们年轻、有文化,渴望在城市安家,实现个人价值。已婚者76.8%已有孩子,举家进城已成趋势,但是城市融入和社会适应程度较低。她们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家庭收入偏低”“子女入托/入学难,费用太高”“没有合适住房”“家务负担太重”“缺乏社会保障”。帮助她们解决困难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 “中国城市女性价值观调查”显示,城市女性高度认同爱国家、爱家庭、爱事业、爱生活、爱大众的主流价值观;认为女性“最值得拥有”的是幸福的家庭、健康的身心、可爱的孩子、满意的收入、良好的修养、美好的爱情和婚姻;最能体现女性美的个性特质是自信、自尊、自立、爱心和优雅。女性主体意识逐渐确立,“家庭事业并重”“追求精彩人生”“实现理想事业”已成为多数女性的选择。92.7%的女性认同“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八成女性认为提升个人形象和气质是为了“让自己更加自信”。 城市女性阅读率达90.1%。女性阅读具有明确的功能指向性。“提高素质,丰富内涵,提升个人魅力”和“释放压力,生活快乐”是女性阅读的两大目的。选择阅读纸质书报刊的占63.5%;选择网络、手机、电子书、MP4/MP5等数字化阅读的占36.0%。女性阅读市场空间巨大,女性纸质媒体应凭借自身优势,拓展新的生存空间。
  • 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11(2017)
    韩湘景 主编 出版时间: 2017年07月
    2016年城市女性生活质量整体良好,生活质量综合评价指数为65.9分。42.6%的女性收入增加;69.6%的女性名下有房;83.6%的女性拥有社会保险;61.4%的女性认为自己身体健康;83.8%的女性使用App;借助“互联网+”,兼职成为新潮流;63.5%的女性感到幸福,最幸福的事是“家庭和睦,家人健康平安”,最焦虑的事是“物价上涨,生活成本高”。2016年,女性家庭收入用于消费、储蓄、投资的比例为59∶24∶17。女性消费呈现勤俭、绿色、环保、“互联网+”等特色。传统消费领域消费势头依然强劲,最大一笔开销:女性是服装服饰,家庭是孩子教育与养育。74.0%的家庭外出旅游,平均消费1.15万元。女性乐于尝试和享受“互联网+”新型商业服务模式带来的便捷,95.2%的女性通过网络购物,89.9%的女性在网上发红包,86.7%的女性在网上缴费,77.7%的女性在网上订火车票、飞机票和宾馆。手机支付已成为第二大支付方式。2017年,53.0%的女性有旅游计划,44.0%的家庭有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意愿。婚姻关系亲密度平均为7.03分,男性高于女性。有效沟通、性忠诚、性格品行是影响夫妻关系的三要素。伤害婚姻关系的五大因素是漠视(冷暴力)、猜忌少信任、出轨、性生活不和谐、家庭暴力。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仍然存在,无论男女都强调男性的社会属性、女性的家庭属性,但女性更强调自身的独立和个人发展。对家风教育的效果,62.5%的母亲持肯定态度,认为自己是称职母亲的占60.4%。当代好母亲的标准,首选“陪伴孩子快乐成长”,第二条是“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乐观豁达”。家风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存在代际差异。“偏重于生活照料和智力开发,忽略家风教育和行为养成”是家风建设中存在的首要问题。万名乳腺癌患者调查显示,超过半数患者赞同“癌症只是一种经历,我仍然能够拥有丰富的人生”。她们急需饮食、康复训练、运动健身、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及形体健康管理方面的服务与支持。
  • 2007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2)
    韩湘景 主编 出版时间: 2007年12月
    《2007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2)》是我国的第二部《女性生活蓝皮书》。在2006年《女性生活蓝皮书》的基础上,本书有针对地就女性生活状况进行调研。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其中分别就全国女性、年轻职场女性、城市女性和农村女性等进行了专项调查;第二部分是“专论”,由第二届中国女性消费高层论坛和中国女性消费(上海)论坛等组成。本书从妇女生活状况的现实出发,具体描述和深刻分析了妇女的生存状况及心理感受、妇女的家庭生活状况及消费特点、妇女的物质生活及文化教育等,反映了妇女的期望和追求,以引导我国妇女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 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7(2013)
    韩湘景 主编 出版时间: 2013年03月
    2012年是城市女性生活更具活力的一年。城市女性的生活质量总体评价偏好,综合得分为68.9分。10个城市的排序为:上海、长沙、青岛和成都(并列)、广州、北京、大连、宁波、哈尔滨、兰州。21.9%的女性对个人收入满意,68.9%的女性感到幸福。对城市居住环境的感知评价为61.5分,对城市管理的评价为65.4分。68.2%的女性在过去5年中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对政府最大的期望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工资收入”。 2012年,城市女性家庭收入用于消费、储蓄、投资的比例为62∶26∶12,与2011年相比,消费增加1个百分点,投资减少1个百分点;个人最大一笔开支平均为21590.4元;97.9%的女性有绿色消费行为;84.6%的女性曾在网上购物;48.6%的家庭有旅游消费,平均消费首次突破1万元;55.7%的女性有投资。在拉动内需政策影响下,69.0%的女性受惠。近六成女性2013年有旅游和投资计划。希望政府在消费领域“有效控制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有效控制房价上涨”。 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已实施3年,截至2012年9月底,累计发放贷款超过1090亿元,协调中央及地方财政落实贴息资金44.7亿元,扶持234.4万名妇女创业就业。对万名农村受贷妇女的调查显示,这一政策帮助农村妇女运用金融手段解决了创业就业和生产经营中资金短缺的难题,使71.5%的受贷妇女家庭年收入增加,提高了受贷妇女的家庭、社会地位,对培育受贷妇女的偿还意识、诚信道德起到了积极作用。 《全国家庭道德建设万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公众普遍肯定当前的家庭道德水平,认同家庭对个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对妇联开展家庭道德建设工作给予积极评价。但是,家庭道德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男女平等进程有待进一步推进,炫富奢侈、好逸恶劳等现象时有发生,婚姻和谐稳定程度下降,养老观和儿童教养观显露多重矛盾。建议积极倡导体现时代特色的家庭道德观念,发挥妇联、媒体的作用,推动家庭道德建设。 预测2013年,女性消费特别是环保绿色消费将有较大增长;女性生活质量可望明显改善;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会在调整中稳步推进;家庭道德教育成效显现,并将得到社会广泛 支持。
  • 2009年中国城市女性消费状况及其特点
    出版时间: 2010年07月
    对千名女性的消费调查显示:46.6%的被调查者在政府拉动内需政策中受惠,用于消费的比例由2007年的26%上升为2009年的63%。2009年,服装服饰、数码产品、旅游及美丽、健康消费位居女性消费前5位,56.1%的被调查者有投资,排在前四位的是股票、基金、购房、商业保险。服务性消费需求强烈,但产品供应和实际购买不足。2010年服装服饰、化妆品、手机消费位列前茅,投资需求上升,买股票仍是首选;旅游消费将大幅增长,香港是首选地。期望: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优化消费环境;平抑房价,保障百姓安居;完善消费政策,补贴节能消费。
    关键词:
  • 中国城市女性现代服务消费新趋势
    出版时间: 2010年07月
    2008年中国城市女性消费状况调查涉及10个城市。调查结果显示:物价上涨、金融风暴、食品安全是影响2008年城市女性消费的3个关键词。48.5%的被访者认为物价上涨对自己生活水平有一定的影响;几乎所有被访者对“金融风暴”带来的影响表示担忧。她们最担心的五件事依次是:物价上涨、个人财产缩水、人民币贬值、生病看不起、投资风险大。“三聚氰胺”事件后,吃奶制品的人减少了12.6%。健康服务、咨询服务、教育服务、婚庆服务、金融保险服务,成为目前中国城市女性现代服务消费快速扩展的5个新领域。
    关键词:
  • 2007年中国女性健康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出版时间: 2009年05月
    为了真实反映女性健康状况和女性健康消费需求,中国妇女杂志社、华坤女性消费指导中心和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17个城市的女性中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取得3538份有效样本,获得了80多万个数据。调查结果表明,城市女性对现有的医疗保健体系、自身健康状况、环境安全和生活方式表现出强烈的关注,并且健康消费旺盛。其健康消费呈现4大热点:购买最多的是保健食品,消费增长最快的是健康服务,需求最旺的是健康知识,消费最认同的是绿色环保。城市女性在健康消费中存在的问题是:她们关注健康,但缺乏正确的健康知识;重视健康,但健康促进行为相对滞后;健康产品和服务不能充分满足女性需求。为此提出4条建议:开展对女性健康消费的教育和指导,重视对女性健康消费产品的开发,加强健康消费产品和服务安全与质量的监督,加强女性健康消费的市场调研和信息服务。
    关键词:
  • 2010年中国城市女性消费状况报告
    出版时间: 2012年01月
    女性消费调查第一次关注城市女性收入满意度。结果显示,近四成女性对个人及家庭收入表示满意。2010年,城市女性个人消费按照人数比例排序,依次是服装服饰、旅游、健康、与车相关和与住房相关的支出。美丽消费持续增长,网购成为女性重要的购物方式之一,近九成女性有绿色环保意识,投资理财升温。2011年,城市女性消费的三大热点是服装服饰、化妆品和数码产品,近六成人有出游计划,近七成人有投资计划。女性对政府的期望依次是“控制食品及日常生活用品价格”、“加强政府监管、保障食品安全”、“坚决调控房价”、“对绿色环保、节能低碳产品实施补贴”。
    关键词:
  • 见证:发展和变迁——2015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总报告
    出版时间: 2016年10月
    10年间,城市女性生活质量持续提高,城市女性消费能力逐年提升,消费结构不断变化;“女性生活蓝皮书”观察女性生活的视角逐步扩展,内容日渐丰富;城市女性生活质量指标体系逐步形成、完善。女性对2015年生活质量评价良好。网络对女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关键词:
  • 新潮流 新视角 新趋势
    出版时间: 2017年07月
    2016年,城市女性生活质量整体良好,生活质量综合评价指数为65.9分。女性消费呈现勤俭、绿色、环保等特色,“互联网+”给女性商品消费和服务性消费带来便捷。婚姻关系亲密度平均为7.03分,男性高于女性。当代好母亲的标准,首选“陪伴孩子快乐成长”,第二条是“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乐观豁达”。乳腺癌患者急需专业指导、服务与支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