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徐京波
机构:郑州轻工业学院政法学院
个人简介:

博士,郑州轻工业学院政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校特聘教授,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区治理、农村社会治理。

    暂无内容
  • 2020年河南省城市社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调查报告——以郑州市高新区紫竹社区为例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紫竹模式主要包括四项内容:瞄准需求,精准施策;设楼层长,拓展网格;党建引领,志愿服务;链接资源,多元联动。基于以上模式,紫竹社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了以下成效:创新防控策略,有效化解了疫情风险;培育社区居民主体意识,提高了社区认同感;居民互动加强,提升了社区凝聚力;开展志愿服务,促进了社会组织的发育。紫竹社区在疫情防控中之所以能够取得明显成效,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在疫情之前已经形成了“横向联合、纵向延伸、多元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最后,紫竹社区疫情防控给我们的启示是坚持以居民为中心的防控宗旨、将管理和服务向基层社区下移、统筹发挥社会力量协同作用。
    关键词:
  • 郑州市共享单车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2016年是共享单车发展元年,共享单车的出现,便利了市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因此迅速普及。在为市民带来便利的同时,其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具体表现为占用城市公共空间、人身安全风险、押金退还难、共享单车破坏行为等。虽然目前共享单车治理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共享单车毕竟是一种新业态,对其的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仍然缺乏系统的共享单车治理体系。本研究基于河南省郑州市的问卷调查,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基于调查分析,在共享单车治理中,一要构建共享单车多元治理模式;二要合理引导共享单车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三要设立用户押金专用账户,加强第三方监管;四要治理共享单车乱停乱放和破坏行为;五要防控共享单车骑行安全风险。
    关键词:
  • 河南省“空心村”治理研究
    出版时间: 2016年07月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特别是大城市转移,导致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农村空心化不仅表现为居住空间废弃、农村经济衰退、人口流失等问题,还表现为家庭婚姻、留守老人缺乏系统的社会支持、人际关系疏离、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社会问题。基于此,在“空心村”治理中,一要激发农村社会组织活力,重构农村互助体系;二要构建政府、市场、村庄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协调机制;三要加强农村法治建设与发挥乡规民约作用并重。
    关键词:
  • 郑州市“村改居”社区的治理困境及其对策研究
    出版时间: 2017年07月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征地拆迁如火如荼,“村改居”社区数量大量增加,其集聚人口规模也越来越庞大,该类型社区将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村改居”社区更多的是被动城市化的产物,这使得该社区类型建成之后因为得不到有效的制度引导和可靠的政策保障而不同程度地陷入一种“无序”和“失序”状态。实证调查发现,目前“村改居”社区主要在回迁安置、经济状况、再就业、社会适应等方面存在问题。在“村改居”社区治理中,应该完善拆迁补偿安置制度和再就业制度;引导帮助“村改居”社区居民积累资产,提高家庭收入;构建“村改居”社区居民的社区融入路径和可持续生计模式。
    关键词:
  • 郑州市社区首诊制度实施报告
    出版时间: 2017年04月
    从2001年起,郑州市就已经逐步建立分级转诊和双向转诊制度,鼓励引导居民到基层首诊,随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目前,郑州市社区首诊政策体系比较完善,实施范围较广,涵盖人群数量庞大。截至2016年,全市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1所、服务站167所,覆盖850万人口。而且提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片医责任制”和“区域医疗联合体”。“片医”对辖区内居民进行健康管理,签订《家庭医疗保健协议》,实施一对一的契约化服务。“区域医疗联合体”有利于医疗卫生资源有效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但是在政策执行中也存在社区卫生机构信任危机、转诊缺乏规范、“片医责任制”和“区域医疗联合体”执行障碍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构建社区医院信任机制、规范双向转诊渠道、实现“片医责任制”的优化路径、构建区域联合体整合机制等应对策略。
    关键词:
  • 河南省“村改居”社区老人的适应困境及其融入路径研究
    出版时间: 2017年05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许多“村改居”社区涌现出来。村庄进行拆迁撤并,农民集中到社区内生活,原有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老年人难以尽快融入新社区,从而产生了社会适应困境。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主要体现在邻里关系疏离、休闲娱乐互动匮乏、缺乏精神慰藉、生活环境适应困难和身份认同危机等方面。针对上述问题,应该扩展“村改居”公共空间,加强老人社会互动;完善老年人精神支持体系,提升精神生活质量;明确“村改居”社区老人身份归属,化解身份认同危机。从而提高“村改居”社区老人的幸福指数,促进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