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胡琳丽
机构:青岛大学心理学院
个人简介:

青岛大学心理学院讲师。

    暂无内容
  • 社会变迁适应性视角下的自我与孝道
    出版时间: 2016年03月
    社会变迁催生了人的心理的适应性发展,由此产生的应对变迁的心理特质被概念化为“个人传统性与个人现代性”的问题,而“孝道”可以作为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联结点。文章论述了孝道规范的本质,孝道与现代性的关系,评述了双元孝道的含义,假定自我构念与双元孝道、孝道责任等孝道观具有密切的联系。笔者进而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对象为18~74岁的成年人,通过1029份有效问卷的结果,验证了自我与孝道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权威性孝道、相互性孝道、孝道责任在当下的中国大陆仍然普遍存在。其中,相互性孝道显著大于权威性孝道;而且独立我/相依我双高的“双元我”不仅具有更鲜明的孝道观,且在亲子关系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等测量上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说明“双元我”的社会适应性水平更高。文章最后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 转型期城市居民群际信任的层级性特征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当代中国正处于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逐步取代过去以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身份为依据的分化机制,形成了中国社会的十大阶层(陆学艺,2002)。由于对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等占有的不均衡性和互补性,阶层之间需要沟通与合作。在这个过程中,阶层之间的信任——也是一种类群或群际信任,便成为维护社会秩序良性运行的必备资源(郑也夫,2001;Lount,2010)。当我们在社会阶层视角下审视群际信任时,可以发现人们在考虑是否信任某个陌生人时,不仅会把此人纳入一个类别,即存在一个类别化过程而达成归属和区分(Turner et al.,1987),而且继而会把此类别纳入社会结构分层体系中来考量,即依据与自身所在阶层的距离意识做出信任预期。换言之,群际信任可能具有层级属性。例如,对一位高级官员的信任、对一位医生的信任以及对一位出租车司机的信任将可能来自对这些职业所在的高、中、低阶层的信任,进而影响社会关系的判断与互动。这种以社会分层作为群际信任认知框架的特征是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阶层分化愈加分明相关联的,因此,研究的视角必须从人际延展到群际,再从群际延展到社会,才能更深入地揭示社会信任的心理机制。本研究拟采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全国社会心态调查(2013~2014年)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中国当代城市居民群际信任的层级性特征。这一尝试不仅将丰富群际信任的理论研究,扩展社会分层的研究范畴,也可为制度信任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