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社会变迁适应性视角下的自我与孝道

作者:
杨宜音 胡琳丽 张曙光
出版日期:
2016年3月
报告页数:
21页
报告字数:
17648字
所属图书: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十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社会变迁催生了人的心理的适应性发展,由此产生的应对变迁的心理特质被概念化为“个人传统性与个人现代性”的问题,而“孝道”可以作为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联结点。文章论述了孝道规范的本质,孝道与现代性的关系,评述了双元孝道的含义,假定自我构念与双元孝道、孝道责任等孝道观具有密切的联系。笔者进而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对象为18~74岁的成年人,通过1029份有效问卷的结果,验证了自我与孝道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权威性孝道、相互性孝道、孝道责任在当下的中国大陆仍然普遍存在。其中,相互性孝道显著大于权威性孝道;而且独立我/相依我双高的“双元我”不仅具有更鲜明的孝道观,且在亲子关系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等测量上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说明“双元我”的社会适应性水平更高。文章最后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社会变迁双元孝道自我构念

作者简介:

杨宜音: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2010~2014)。2016年起任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心理学,包括人际关系、群己关系与群际关系、社会心态、价值观及其变迁等。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代表作有:《“自己人”:一项有关中国人关系分类的个案研究》[(台北)《本土心理学研究》2001年总第13期]、《个人与宏观社会的心理联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关系化还是类别化:中国人“我们”概念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探讨》(《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主编Social Ment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Singapore:Springer Singapore,2019)。

胡琳丽:青岛大学心理学院讲师。

张曙光: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文章目录
研究的问题
  • (一)背景
  • (二)孝道是一种什么样的伦理规范?
  • (三)孝道与现代性的关系
  • (四)现代孝道以什么样的面目存在?
  • (五)拥有什么样自我构念的人可以支撑对孝道的尊奉?
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与程序
  • (二)工具
研究结果
  •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 (二)权威性孝道与相互性孝道的差异性检验
  • (三)自我与双元孝道的关系
讨论
  • (一)孝道与自我的现代转换
  • (二)双元我、混融我与社会变迁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