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梁思源
机构:郑州大学
个人简介:

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社会治理与社会发展、土地资源管理。

    暂无内容
  • 河南省社会治理形势分析与展望
    出版时间: 2014年06月
    本报告以全国、河南省以及河南省地市的统计年鉴和2013年十县区社会治理综合调查数据为基础,从公共安全、矛盾化解、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社会公平五个维度对河南省社会治理形势进行了单变量描述和年度趋势分析。研究发现,河南省社会治理公共安全形势总体向好、社会矛盾化解平稳推进、社会组织逐步壮大、基本公共服务状况显著改善,但社会公平状况仍有待改善。下一步河南省社会治理的发展方向是: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强化源头治理;创新社会矛盾化解方式,加强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促进社会组织发育,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 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现实考察
    出版时间: 2014年06月
    近年来,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进展迅速,成效显著。通过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和劳动力转移,使得农民的收益大幅增加,调动了农民的流转积极性。但农村土地流转也存在着求快心切、信息不畅和利益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下一步河南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二是健全土地流转利益保障机制;三是稳定政策并建立长效机制;四是推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确保农民的土地利益。
  • 河南省农民工生活状况调查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对河南省外出务工返乡人员调查表明,农民工在就业方面,以操作工为主,省内外收入差距较大,就业待遇有待提高;在居住方面,以租赁为主,近半数人愿意落户城镇,其中以年轻人为主,但购房意愿不强;在社会生活方面,希望享有更多基本公共服务和市民化待遇,社会认同感有待增强。在下一步工作中,应努力提升农民工工资待遇,改善就业环境;以产业集聚区为抓手,大力发展就近城镇化;鼓励年轻人落户城镇;提高与增强农民工的市民化待遇和社会认同感,促进其社会融合。
  • 济源市土地流转实践探索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济源市土地流转起步早、推进快、规模大,流转价格高、期限长,方式多样、主体多元,产出率高、效益明显,成效位居河南省前列。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济源市采取了工业化、城镇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带动,新型经营主体引领,确权颁证保障,健全土地市场的措施。其以粮为本、宏观布局、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市场与制度建设并进的做法,为河南省土地有序流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 河南省十八地市城市宜居度调查分析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本文以2017年河南省宜居城市调查问卷和2017年河南省统计年鉴为数据来源,从政治文明度、社会和谐度、经济发展度、环境优美度、生活便宜度、城市喜爱度几个维度对全省18个地市的宜居程度进行测评。本研究以社会治理为出发点,从政府工作质量和居民社会生活两个维度,对宜居度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找出与宜居度相关程度较高的影响因素。此外,找出影响各地市宜居程度的优势因素与限制因素,为各地进一步提升宜居度提供参考依据。调查发现,总体来看,河南省宜居情况较好,许昌、漯河两个地市的宜居指数远高于其他城市,而平顶山、周口、商丘的宜居指数相对较低;政治文明、社会和谐仍是河南省社会建设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明显;多个地市的排名和指标得分较上年出现较大变化;男性居民对城市的喜爱度与生活成本呈负相关;居民对于居住条件不满的情况仍未改善。建议加强政务公开和权益维护,提升政治文明度;改善居住条件和加强市政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居民收入,降低生活成本,增强城市认同;鼓励志愿活动,培育民间组织,丰富居民生活。
  • 河南省城市居民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依据2017年河南省宜居城市调研数据,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从非感知性和感知性两个方面,对影响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7年河南省城市居民幸福感总体较高且有所提升。影响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因素十分复杂,城市常住人口、中高收入及女性居民的幸福感相对较高;高学历、中年群体及外来居民幸福感相对较低;在感知性影响因素中,公共服务持续改进、政府自身的良性建设、城市社会环境向好有助于提升城市居民幸福感。应从推进人才强省建设,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尤其是重视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特别是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和谐幸福的社会环境等方面提升居民幸福感。
  • 河南省城市居民幸福感调查分析
    出版时间: 2016年07月
    本文以2015年河南省居民幸福感调查问卷为数据来源,对全省18个地市的居民幸福感进行测评。测评结果显示,总体来看,河南省居民幸福感指数大多处于较高水平,南阳和平顶山两个地市的幸福感指数远高于其他地市,而驻马店、商丘和三门峡的居民幸福指数相对较低,处于中等水平。本研究以社会治理为出发点,从政府质量和居民社会生活两个维度,对幸福感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找出与幸福感相关程度较高的影响因素。此外,找出影响各地市居民幸福感的优势因素与限制因素,为各地进一步提升居民幸福感提供参考依据。分群体来看,河南省居民幸福感呈现性别、学历和年龄差异;幸福感随居住时间推移先降后升;本地人比外地人更感到幸福;农民工或农民的幸福感最低;中低收入人群幸福感较低。建议改善民生,提高工资水平,尤其是农民工工资待遇水平;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提高政府政务公开水平;加强养老与医疗公共服务供给;发展社会组织,积极推动居民社会参与。
  • 河南省2015年度社会治理状况调查分析
    出版时间: 2016年07月
    通过2016年河南省社会治理综合调查发现,在公共服务方面,河南省居民最希望政府提供医疗保健类养老服务;对教育救助、社区治安服务的满意度较高,对就业救助、居民自治的满意度较低。在社会治理透明化、法治化方面,河南省政府网站和依法行政状况有待改善。在社会参与方面,河南省居民对健身团体的了解度最高,对民间调解组织的参与度最低;群众性自治组织在河南省居民政治参与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利益诉求的表达渠道和方式不够完备。从社会和谐方面来看,贪污腐败问题仍是当前社会最突出的社会问题;居民在实际生活中却更倾向于自行解决矛盾纠纷;村民对基层政府的信任缺失。在下一步工作中,建议加大河南省就业扶持力度,强化与创新居民自治的现实路径;进一步巩固河南省法治化建设,加强河南省反腐倡廉工作,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加强政府网站建设,畅通居民反映社会问题、维护自身权益的渠道;重构基层政府信任;创新化解农村社会冲突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