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张琳
机构:西南大学
个人简介:

女,1982年生,吉林省吉林市人。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访问学者。长期从事社会治理与发展政策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重庆市社科青年项目、教育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项目各一项;另外主研并参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子项目课题等10余项。相关成果均以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或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提供给相关部门参考。至今已有多篇论文被有关期刊发表、全文转载或被其他作者引用,调研报告和政策建议被区县政府机关采纳。

  • 农村流动女性城市生活发展报告(2014)
    姚德超 张琳 邹伟全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本书是国内首部关注农村流动女性发展的蓝皮书。调研团队对广州、北京、武汉、西安等四大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城市进行了实地调查,回收3000余份有效问卷,对近300人进行了深度个案访谈。本书剖析了农村流动女性的城市生存现状及其城市融入与发展的制约因素,并试图提出相应的政策或服务建议。同时,针对农村流动女性占据主要比例的家政行业进行了跨地域的检视,在研究流动女性职业化发展方面具有内容上的创新意义。农村女性的乡-城流动,意味着她们从家庭走向社会,实现了发展意义上质的飞跃。但目前有流动无突破,还处于量的积累阶段。这是我国当前流动女性发展的基本态势。流动女性整体上仍处于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期或转折点,彻底市民化是她们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大机遇,而可行能力贫困是流动女性市民化的现实困境。进城务工女性以婚育的新生代为主,绝大多数属于家庭离散式流动状态,家庭羁绊、社会固化致使她们迟迟难以实现城镇融入。然而,对于在学或打工的流动女性青少年而言,调查显示她们在城市的生存并不是一个特别困难的问题,但她们也还没来得及触及发展的问题。对于绝大多数从业者为农村流动女性的家政工群体,要实现职业化发展和体面劳动,应从工作原则和基本权利、平等就业和生产性就业、社会保护、社会对话四方面得到制度和社会环境的支持。目前,在法律和制度、社会和文化、个人和家庭层面,都存在实现家政行业体面劳动的诸多障碍,因此,我国在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政策执行与监督反馈、个体的努力三大层面都应做出推动家政工职业化发展及实现家政工体面劳动的积极改变。
  • 健全市民化制度与政策,促进农村流动女性发展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农村女性的乡-城流动,即意味着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实现了质的飞跃,但有流动无突破,还处于量的积累阶段。这是我国当前流动女性发展的基本态势。流动女性整体上并没有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仍处于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期或转折点。流动女性彻底市民化是她们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大机遇,而可行能力贫困是流动女性市民化的现实困境。流动女性被剥夺了或限制了促进发展所需的实质自由,具体表现在政治参与度低、经济权益得不到保障、社会机会相对匮乏、防护性保障缺失等方面。因此,促进流动女性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加快户籍改革,实现户籍的职能回归;健全城市公共决策机制,保障流动女性决策参与权;健全劳动就业制度,消除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提升流动女性文化与技能水平;完善发展型家庭政策,帮助流动女性实现家庭责任与工作平衡;加大性别宣传力度,营造两性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
  • 2014年进城务工女性城镇融入调研报告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对湖北省和广东省1300多名进城务工的流动女性开展多层次、多维度的问卷调查与访谈,从家庭视角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进城务工女性以婚育的新生代为主,绝大多数属于家庭离散式流动状态。进城务工女性城镇融入水平(经济、社会、文化、心理)总体偏低,经济发达地区进城务工女性的城镇融入状况要劣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女性的融入程度要比男性偏低。家庭羁绊是她们融入难的直接原因。社会固化是融入难的根本原因,其中包括:性别歧视导致的女性弱势地位固化、城乡二元结构产生的资源配置固化、政策理念和管理思维固化。实现进城务工女性全面城镇化融入的政策建议是:将家庭理念纳入社会政策过程;实施分层分类的差别化推进路径;多管齐下,实现进城务工女性以家庭为单位的城镇融入。
    关键词:
  • 2014年广州流动女性青少年城市适应状况调查报告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对广州流动女性青少年中的200名打工者、239名在学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近40人进行了个案访谈,从社会适应、经济适应、文化适应、心理适应等层面对她们的城市适应状况进行了考察分析。结果表明:流动女性青少年在生活的表层能够比较快地适应城市的节奏,比较安于现状;她们在城市的生存不是一个特别困难的问题,但她们也还没来得及触及发展的问题。在学者对广州的社会、文化适应明显要强于打工者;在经济层面,两个群体的特点比较一致,在消费和理财观念及行为上趋于保守;在心理层面,在学者的适应性要稍弱于打工者。对于打工者来说,社会适应对经济适应的影响比较明显,对于在学者而言,社会适应、经济适应对心理适应的影响比较明显。总体来说,在学者适应广州生活的主观能动性要比打工者强。针对两个群体的适应状况,相关的公益服务方向应当有所侧重。
    关键词:
  • 2014年家政工调研项目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以工作原则和基本权利、平等就业和生产性就业、社会保护、社会对话四个方面作为衡量标准,对北京、广州、西安、武汉四地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从家政工、家政公司、雇主、相关政府部门四大主体视角透析家政行业体面劳动实现的困境和制约因素。同时,从法律和制度、社会和文化、个人和家庭层面对家政行业体面劳动实现困境进行了分析,并借鉴国外家政行业体面劳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进行探讨。最后,分别从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政策执行与监督反馈、个体的努力的改善等三大层面提出推动家政工职业化发展及家政工体面劳动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 2014年北京市家政行业体面劳动现状调研报告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北京市家政工就业现状特点主要表现为:就业流程随意、工作满意度低;工作边界不清晰、劳动时间长。在工作权利上,北京家政工行业技能培训取得成效,但仍滞后于工作需要;职业化程度不高、职业歧视普遍存在。在社会保护上,劳动保护不到位、职业病不可避免;社会保险参保率低。在社会对话上,家政工对政策认知程度低、对话渠道有限;与雇主地位不平等、话语权丧失。北京市家政工体面劳动的发展障碍包括:文化性障碍:传统歧视观念、负面新闻影响职业认同感;制度性困境:基本法保护缺位、行业发展缺乏系统的政策指导与监督、公共政策与公共利益存在张力;行动者困境:维权能力有限、雇主态度与行为存在偏差。
    关键词:
  • 2014年广州市家政服务业发展困境研究报告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广州市家政行业相比内地城市来说,发展较为成熟,特色明显,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家政企业都在努力履行职责,但受制于整体社会配套不完善,在体面劳动方面遭遇困境。主要体现在:第一,政府没有一个清晰的监管主体,政策落实难。第二,家政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个体系统化专业技能培训缺失,行业人员流动性强,就业不稳定。第三,市场规范化程度低,市场环境不佳。第四,明显的行业偏见依然存在,社会保障缺失,社会组织缺位。
    关键词:
  • 2014年武汉市家政行业体面劳动现状调研报告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武汉市家政工群体的总体特点是:劳动强度大,休息权难以得到保证;地域性门槛影响家政工的就业;家庭支持是女性家政工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女性家政工对职业发展充满期待。家政公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逐步完善,便利化水平明显,但行业秩序不佳。从体面劳动角度来看,武汉市家政工安全防护意识薄弱、维权成本高。家政公司的健康发展有待政府创新支持体系。政府的家政行业发展理念与家政行业体面劳动发展的理念有所冲突,而行业标准的执行也难以落实到位。
    关键词:
  • 2014年西安市家政工体面劳动情况报告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西安市家政行业的特点是:家政公司规模小、数量多;雇主层次比较高;家政工以国企下岗女工为主体。多重主体整体联动是西安家政行业发展环境的一大亮点。在体面劳动方面,家政工择业自主性强、从业渠道广,但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相对安全,但就业安全缺乏保障;参与培训率高,职业上升空间大。西安家政工的工作认知良好,工作满意度较高。社会对话情况稍好于其他三个城市。导致西安市家政行业发展困境的因素,除了传统观念的影响外,还体现在政策支持与政策执行的不足、行业协会力量薄弱、家政工自我认知偏差、媒体报道错位等方面。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