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游国龙
机构: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个人简介:

男,籍贯台湾台北,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学专业,法学博士,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后,现为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心理文化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为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理论、心理文化学理论。

  • 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4)
    张禹东 游国龙 庄国土 副主编 ; 贾益民 主编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4)》(华侨华人蓝皮书)包括总报告、人口分布篇、华商财富变化篇、华商投资发展篇,对华人在海外的人口分布概况、财富累积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探讨了华商回国投资发展面临的问题。人口分布篇对华侨华人在欧洲地区的分布情况,以及台籍华侨华人在全球的分布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20世纪50年代欧洲华侨华人有1万余人,而今已有250万人。法、英两国华侨华人总量位居欧洲各国之首,德国、荷兰华侨华人数量稳步增长,而西、北欧小国及东欧剧变之后形成的小国家华侨华人人数甚少。台籍华侨华人早期多往东南亚移民,但如今移民地的选择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华侨华人在美国、加拿大占大多数。一般来说是为了求学,除非是两岸关系紧张,否则很少有大规模外移的情况出现,表现出安土重迁的特点。财富变化篇涉及了华商在东南亚、欧洲、美洲的各个国家以及港澳台等地区的财富积累情况,主要参考福布斯富豪榜、胡润富豪榜等权威数据,力图厘清华商经济实力的变化、在当地及祖国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等问题。近些年,华商来自高新技术产业、商贸业和消费品制造业的财富比率明显提高,而来自金融业和重化工业的财富比率则逐渐下降。港台及其他地区华商财富实力超过东盟地区华商财富实力,而美国华商财富实力有明显增强的趋势。投资发展篇讨论华商在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的投资情况,以及国内招商引资引发的相关问题。华商回国发展,是因为热爱祖国,与家乡的亲人有密切的情感联系,以及国内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近些年随着生态环境破坏、招商机制不完善、引资项目趋同、第二代对祖国认同的减弱,也出现不少问题。建议通过加快完善涉侨相关政策、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方式、维持华商税收优惠、积极推进海外华文教育等途径解决问题。
  • 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6)
    张禹东 游国龙 庄国土 副主编 ; 贾益民 主编 出版时间: 2017年01月
    《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6)》除总报告外,分“一带一路”篇、华商篇、新移民篇、专题篇。“一带一路”篇探讨了“一带一路”建设中华侨华人的作用以及他们可能面临的难题。在国际移民趋势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海外华人的流动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他们具有雄厚的经济金融实力、成熟的生产营销网络、广泛的政商人脉关系、牢固的中华语言文化教育与传播平台、独特的融通中外优势,是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有可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扮演重要角色,但他们在不同国家的实力并不一样,能发挥的作用也有差异。在中东的案例中发现了产能合作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在非洲的案例中,指出了华侨华人发挥的作用,以及海外华人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联。华商篇探讨了海外闽商网络在福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泰国华商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以及人民币汇率变动给华商企业带来的冲击。福建经济利用海外闽商网络资源走出去,有助于降低走出去的风险和克服走出去的阻力。海外闽商网络资源包括信息网络、市场网络、合作伙伴、金融服务、技术和人才、生产协作等,它们相互作用构成资源系统。泰国华人社会关系网络呈现出复杂化的倾向,俨然已成为族缘、地缘、婚缘及侨团的混合形态,但泰国华商、华人华侨间仍保持着频繁的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关于汇率的研究发现,目前仅有少数几个国家与人民币汇率存在联动效应,“海丝”沿线各国在应对外部冲击时仍缺乏汇率协调与合作。新移民篇探讨了菲律宾、美国以及非洲的新移民问题。目前,菲华社会所谓“新侨”即指20世纪90年代以后赴菲律宾的第二代新移民。近些年,随着菲律宾国内政策、中菲关系及当地市场的变化,“新侨”生存不易,面临诸多问题,尤其是身份、经营的合法性问题。非洲新移民教育需求上规模扩大、质量提升,他们中有许多还打算回国升学。由于非洲公共教育资源匮乏、私立教育成本高昂、华文教育基础薄弱,且中国政府现有海外教育供给存在盲区,非洲中国新移民在子女教育选择上陷入两难境地。专题篇是关于华侨华人扶贫的特别报告。2015年底,在国侨办的帮助下,甘肃省积石山县得到了华侨华人的大量捐助,若干小学、医院被建起,贫困户危旧房得到改造,国侨办可能架起西部贫困地区与海外华侨华人之间的桥梁,打造一条新通道。
  • 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9)
    张禹东 庄国土 贾益民 主编 ; 陈文寿 游国龙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19年12月
    《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9》除总报告外,共有文化篇、经贸篇、专题篇三个专题。
  • 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7)
    张禹东 庄国土 贾益民 主编 ; 陈文寿 游国龙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7)》除总报告外,分为华侨华人与民心相通篇、华侨华人与贸易畅通篇、华侨华人与政策沟通篇、华文教育篇四个部分。华侨华人与民心相通篇探讨了华侨华人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交往,促进相互了解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华侨华人在海外长期生存和发展,在了解所在国文化的同时,积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在东南亚的案例中发现,尽管华侨华人与当地居民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但在长久的往来中,依托自身经济实力和影响力,推动了妈祖信仰、中国民族舞蹈等极具特色的文化向外传播。尤其是侨领,积极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播中国声音,成为中国对外经贸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与纽带。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华侨华人与贸易畅通篇探讨了华商在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中发挥的作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规模受到人口、汇率、交通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不断加深,东南亚华商凭借其雄厚的实力与华商网络,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畅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而新生代移民作为一国沟通内外的桥梁,在推动中国与全球各国的双边贸易合作方面也作出了突出贡献。华侨华人与政策沟通篇聚焦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相关侨务政策与对外政党交流应注意的相关问题。随着中国的日益崛起,侨务工作面临新移民数量增加带来的挑战。要在把握新侨特点的基础上,创新侨务思维,用更宏观的视野面对华人社会,以侨务公共外交开拓新侨务。马来西亚华人公会是中国大陆之外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华人政党,积极响应并参与推动中马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华文教育篇探讨了不同地区的华文教育情况。非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华文教育经历了快速发展和挫折,当今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中非合作的日益密切而走向复苏。缅甸的华文学校有百年的历史。缅甸的华侨华人通过各种方法维持缅甸华文教育在波折中延续至今,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但由于复杂的原因,缅甸的华校都面临学校、教材、师资等方面的问题,目前希望与挑战并存。对东南亚华裔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大多掌握了多种语言,其中居住国语言占据主导地位。东南亚华裔学生较为重视学习普通话,对中华文化仍有较强的认同感。
  • 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5)
    张禹东 游国龙 庄国土 副主编 ; 贾益民 主编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5)》分总报告、周边国家关系篇、社会篇、经济篇、文教篇。总报告以国内国外两个场域、华侨华人与归侨侨眷两个主体为视角,以侨务部门开展的活动及制定的政策为对象,梳理、分析21世纪以来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的新特点。周边国家关系篇探讨了中马关系、中日关系的情况。中马关系渊源深厚,互动密切,两国的友好关系,因“一带一路”建设持续升温,马来西亚华侨华人持续扮演深化中马友谊的积极角色。但日本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由于中日之间的历史因素、领土争端等问题,华侨华人难以在公共外交、软实力等方面发挥作用。近年来,因中日关系持续恶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国定居。除非中日关系好转,否则预计在日华人人口将持续下降。社会篇讨论生育率与慈善捐赠问题。中国(含港澳台)和新加坡的总和生育率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都呈下降态势,目前已经低于2.1的更替水平,子女养育成本的提高和对个人价值的重视导致生育意愿不高,而人口政策对调整总和生育率的作用有限,华人传统生育文化对生育意愿的影响也日渐式微。最新数据表明,2013年度华侨华人慈善捐赠总额为71.72亿元,占我国捐赠总额的7.25%,是我国慈善捐赠的重要力量。“个人”的捐赠额一般超过“企业”,2013年为56.81%。华侨华人通过捐赠获得了荣誉、满足感、社会舆论的评价等,是促使他们捐赠的关键因素,可称为“等意义交换”。经济篇讨论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与华人家族企业问题。华侨华人在历史上就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参与者、建设者和见证者,他们必然也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建议通过构建“一带一路”网络,积极介入东盟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并设立离岸人民币市场,以吸引东南亚华商共同参与乃至到中国挂牌上市,最终建立“红色资本市场”。家族企业是华人最常见的企业形态,但家族企业却常常因为传承的问题而无法继续延续其企业;为完成组织赋予的目标和提升整体的工作绩效,建议多重视人和的概念,维持企业内部良好的沟通管道。文教篇讨论教育与文化方面的问题。华文教育是中美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中国寻根之旅”“华文教育·教师研习美国班”等华文教育项目为增进中美人文交流作出了独特贡献,得到社区学分认可,深化了与主流社会的友好联系,是华文教育融入主流的重要进展。泰国华裔青少年在认同方面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新生代华裔与其祖辈相比,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更多的是理智型认同,而其祖辈更多的是情感型认同。在中国与东南亚的公共外交领域,舞蹈艺术以其非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以不同的作用机制和路径,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始终扮演着“外交先行官”的重要角色。
  • 台籍华人全球人口分布变化趋势探析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除因两岸关系紧张外,台湾民众表现出安土重迁的倾向,近6年来海外移民仅增加了2.8万人。台籍海外华人主要聚集在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在美国的人数最多,占一半之强。他们的考量是“生存安全”,求学也占很大一部分,近年来也有为养老或追求更好生活环境者。在东南亚的人数虽多,但多为早期移民,近些年除台商投资越南外,几乎不再往那里移民。现今的台湾民众与早期因生存困难而向外迁移已不一样,聚集地也有很大变化。
    关键词:
  • 华侨华人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问题与新动向
    出版时间: 2017年01月
    华侨华人是中国与沿线国家或地区合作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中介者、推动者和参与者。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可能发挥助力作用。对华商案例的研究发现,国内企业利用境外华商的社会关系网络走出去,较容易获得成功;但对泰国案例的研究发现,当地的华商社会关系网络开始出现一些变化,华商社会关系网络的作用也不能一概而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新移民的人数急剧上升,菲律宾新移民中有不少人想长期居留,但遭遇到合法居留的问题;非洲大多数新侨则较少打算长期发展,他们所面临的是孩子接受与国内教育接轨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
  • 日本华侨华人在中日关系中的角色探讨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华侨华人”不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行为体,也不是非主要行为体,它只是存在于中国与侨民移入国的一个族群,在不同的国家所引发的问题并不完全相同。现有的日本华侨华人研究,不是把华侨华人作为自变量,认为它影响中日关系,就是把华侨华人作为因变量,认为它受中日关系影响。但根据本文的分析结果,中日两个国家间关系,包括历史上的冲突、生存利益等,深刻影响了华侨华人在日本的生存。学界探讨的华侨华人在提升国家软实力、公共外交等方面的作用,受中日关系制约,实际上难以发挥。近年来,受“钓鱼岛购岛”等事件影响,越来越多日本华侨华人选择回国定居,除非中日关系好转,在日华人人口将持续下降。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