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祁进玉
机构: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个人简介:

1970年生,男,土族,青海互助人,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傅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研究人员,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特聘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群体认同与文化研究、民族社会学、教育人类学等。从2000年至今陆续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并有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并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

  • 群体身份与多元认同
    祁进玉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
    本书在对“族群”(ethnic group)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对西北甘、青地区几个土族聚居农村和两个城市土族散杂居社区的历时近一年的实地调查研究,并通过个案访谈和问卷调查,配合主位和客位的观察研究以及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对比,进行地域、民族、国家等角度的群体认同意识探讨。作者认为,认同意识在现代的意义歧变,有着全球化影响的背景,进而造成人们(个体和群体)的一种身份认同的混乱、暧昧和模糊化。个体或群体的角色和身份随情景的变化而不断转换,在自我调整和社会适应的过程中,认同意识往往会发生选择性改变。作者通过深入分析现代认同理论的源流,阐述在全球化的当今一种认同意义的歧变、泛化的现实语境,探讨诸如政治认同、族群认同、地缘认同、公民身份及文化认同的意义以及此种意义多样、普泛化的理论路径。本书在探讨一种地缘意识的缘起以及族群/民族认同意识的影响因素中,重点考察在全球化场景中认同的情景化衍变的现实。此外,针对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主义和国家认同以及国民身份认同等较为敏感而复杂的话题也进行了多学科整合研究。同时,对现代教育的传统使命——精英教育、民族文化认同和公民教育实践进行了尝试性考察,从而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人类学田野研究文本。
  • 中国的民族识别及其反思
    祁进玉 主编 出版时间: 2016年11月
    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民族识别”工作奠定的56个民族的框架也在社会实践中走过了60多年。以各地区的社会实践回顾、反思这一框架的运行效果,反思当年这一工作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反思苏联、南斯拉夫解体后人们对其“民族”定义和制度运行的效果,应当是一项中国学术界不能回避的学术研究和政策讨论工作。
  • 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
    在人类文化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有关盘古和女娲娘娘共同缔造宇宙和繁衍人类的神话传说经久不 息、源远流长,他们已经成为我国西南、西北很多少数民族共同供奉的始祖。土族地区流传广泛的一些有关家族或民族迁徙的传说,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民族融合和文化涵化的历史脉络。
  • 文化认同与宗教认同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
    为了阐释与论证在多族群杂居的格局中,族际文化的相互影响以及文化认同与族群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本书特意选择了杏儿乡斜拉村为田野调查点加以考察,并进行了分别叙述。另外本书选取一个典型的土族村庄作为个案,试图进一步论证:在一个多族群的狭小地域,因为历史上族际的频繁交往和彼此接触,以语言、宗教、民俗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发生某种涵化,甚至使得族群内部部分成员进一步分化而发生选择性认同。
  • 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建构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
    本书为了与土族聚居农村社区进行对比研究的需要,特意选择了两个城市散杂居土族社区,在引言中已经作过简要说明,这两个城市分别是青海省省会城市西宁市和我国的首都北京市。
  • 认同的全球化话语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
    究竟何谓“全球化” 人们并没有统一的界定。“ 全球化” 如同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其他历史发展阶段一样,具有自己典型的时代特征和基本内涵。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国际政治的多元化、文化全球化和世界公民身份认同等便是其显著的特点。本书借助人类学田野个案来侧重考察广义的“ 全球化” 对民族国家的影响,尤其是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对相关的一些身份认同,诸如族群/ 民族身份认同、国家认同和国民身份建构以及文化认同等的影响。
  • 中国的民族识别及其反思
    出版时间: 2016年11月
    本文介绍了中国的民族识别及其反思,主要包括:一、研究的缘起;二、西方的中国民族问题研究:对“民族识别” 的质疑与批评;三、“族群” 抑或“民族”:国内学术界对“民族识别” 的分歧与争论;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