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王思明
机构:南京农业大学
个人简介:

湖南人,1961年出生,农学博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首席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遗产研究室主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农史》杂志主编。

创建了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和中华农业文明网。因其学术成就,先后入选农业部“神农计划”、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333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当选江苏省政协委员。任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农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伦理学研究会会长,联合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联合国“丝绸之路科学与文明委员会”委员。先后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8部,主编著作10部,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6项。

科学技术史学科首席专家,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遗产研究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因学术成就先后入选原农业部“神农计划”、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333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担任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伦理学会会长、中国科技史学会农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方向为农业科技史,相关研究成果近百篇(部)。

    暂无内容
  • 江南稻作农具民俗遗产的文化表现及其意义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江南稻作农具文化与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条件高度契合,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稻作农具除了发挥劳动工具的作用之外,已深深融入当地人的生产生活、精神信仰,成为区域文化的组成部分。江南稻作农具的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层次鲜明,从农具使用过程中的各种实用行为习俗表现,到对农具的爱惜、敬畏,甚至视其为神灵的象征,这些都是农耕文明长久积淀的成果,是传统农耕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文化形式与文化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关键词:
  • 兴化垛田的历史渊源与保护传承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垛田是江苏中部里下河腹地的兴化地区一种特有的农业文化遗产。它由当地先民在湖荡沼泽地带开挖河泥堆积而成,状如小岛,物产丰饶,景色旖旎。垛田是在当地生态环境剧烈变化下,为适应防治洪涝以及人口快速增长而创制的,至今已有600年左右的历史。近年来,由于受到现代化与城市化等的影响,垛田在地形地貌、传统技术与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受到较大威胁,甚至有濒临消亡的危险。要保护和传承好垛田必须深刻认识其价值,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申报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开发生态农业旅游,并且做到合理规划,密切监测,这样才能走出一条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和谐发展之路,并将其传诸后世。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