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江南稻作农具民俗遗产的文化表现及其意义

作者:
丁晓蕾 孙建 王思明
出版日期:
2018年12月
报告页数:
17页
报告字数:
13867字
所属图书:
农业民俗研究:节气、农具与乡土景观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江南稻作农具文化与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条件高度契合,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稻作农具除了发挥劳动工具的作用之外,已深深融入当地人的生产生活、精神信仰,成为区域文化的组成部分。江南稻作农具的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层次鲜明,从农具使用过程中的各种实用行为习俗表现,到对农具的爱惜、敬畏,甚至视其为神灵的象征,这些都是农耕文明长久积淀的成果,是传统农耕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文化形式与文化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关键词:

文化意义稻作农具民俗遗产文化表现

作者简介:

丁晓蕾:丁晓蕾,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科技史、农业历史研究;

孙建:孙建,南京农业大学体育部副教授;

王思明:湖南人,1961年出生,农学博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首席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遗产研究室主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农史》杂志主编。创建了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和中华农业文明网。因其学术成就,先后入选农业部“神农计划”、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333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当选江苏省政协委员。任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农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伦理学研究会会长,联合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联合国“丝绸之路科学与文明委员会”委员。先后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8部,主编著作10部,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6项。科学技术史学科首席专家,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遗产研究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因学术成就先后入选原农业部“神农计划”、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333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担任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伦理学会会长、中国科技史学会农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方向为农业科技史,相关研究成果近百篇(部)。

文章目录
江南稻作农具的类型与特点
  • (一)品种齐全,类型丰富
  • (二)就地取材,实用方便
  • (三)因地制宜,适应风土
  • (四)科学利用资源,提高效率
  • (五)造型丰富,实用美观
江南稻作农具民俗遗产的行为文化表现
  • (一)稻作农具的置办与收存习俗
  • (二)稻作农具的使用习俗
江南稻作农具民俗遗产的精神文化表现
  • (一)对农具充满爱惜甚至敬畏之情
  • (二)农具被神化成为神灵的象征
  • (三)农具具有福佑人民平安幸福的神秘力量
江南稻作农具民俗遗产的文化意义
  • (一)丰富了江南农业文化遗产的内容与层次
  • (二)促进了区域岁时节日、农时节日特色文化的形成
  • (三)折射出江南地区人民的价值观念,反映了当地淳朴民风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