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郭占锋
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个人简介:

男,1977年生,陕西彬县人,管理学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农村社会学和农村社会工作。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近年来,在《开放时代》、《中国农村观察》、Tourism Management(SSCI)等中英文权威期刊上发表文章40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出版专著《两种行动逻辑的遭遇》(2013)。

  • 从村落共同体到新型社区
    郭占锋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
    农民集中居住是政府主导的一种剧烈的农村社区变迁过程,通过对五省份的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及其文化适应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农民集中居住过程中的文化适应不仅呈现地域上的差异性,而且呈现类型上的差异性。农民集中居住不仅是一个物质空间变更的过程,也是其适应另一种文化生活方式的过程,更是重建新型农村社区“共同体”的过程。
  • 关中三村
    郭占锋 出版时间: 2016年11月
    主要受费孝通先生《云南三村》的启发,作者对陕西关中农村地区三种类型的村庄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探索了关中农村社区发展模式,发现了城镇化进程中不同类型村庄的发展动力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丰富了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的经验。
  • 中西部地区农民集中居住及其文化适应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
    一些学者认为,国家行政力量主导的村落合并,使农民在短时间内实现集中居住,这种巨变过程蕴含着巨大的冲突和风险,尤其在实施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仅从自身的利益考虑,以简单行政命令代替国家相关法律规定,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造成很多严重隐患。也有学者认为,城郊的失地农民都是在被动城市化过程中逐步适应城市文化的非自愿移民,他们被迫迁移到新型农村社区,必然存在文化适应和角色转化问题。
    关键词:
  • 城镇化驱动型农民集中居住及其文化适应——基于陕西省调研经验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
    近年来,伴随城市化的推进,农民集中居住问题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话题。通过征用土地、撤村建居,加速城市化和城郊农民市民化,是近年来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着力推动的一项社会工程。自2001年以来,农民集中居住开始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推行并取得显著的成效。苏南农村地区实施的“三集中”,是指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镇区集中、农业向规模集中。
    关键词:
  • 产业支撑型农民集中居住及其文化适应——基于四川省调研经验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
    江区,位于成都平原的腹心,是成都市“西部新城”的核心区域。江区近年来大力实施“兴三优二、一三联动”的发展战略,即加快从工业主导型经济向以生态旅游、体育休闲、医疗康复及数码信息化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低碳经济转变。江区西北部的安镇,是川派花木盆景的发源地,素有“花木之乡”“休闲旅游之乡”的美称。本章调研的地点复兴社区地处成市江区“花木之乡” 安镇的西部,它东邻清水村,南邻团结桥社区,西邻金马河,北邻汪家湾社区。
    关键词:
  • 产业依附型农民集中居住及其文化适应——基于河南省调研经验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流动的增强,城乡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不断增多,但城市与农村之间依旧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三农”问题也长期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被提出、深化并且实践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与“城乡二元对立格局”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城乡二元对立格局是指城市与乡村在经济发展、社会生活以及文化发展等各方面形成的差别对立状态。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农产品统购统销、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以及户籍制度等限制农民向城市流动,而优先发展重工业等一系列政策的实行,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城乡二元对立的格局。
    关键词:
  • 就地城镇型农民集中居住及其文化适应——基于山西省调研经验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
    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模式、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模式以及就地城镇化模式。虽然前两种模式比较成熟, 但是要面对大城市的“城市病”、中小城市和城镇吸引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就地城镇化模式可以有效实现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利于缓解“城市病”,将发展农业和农村所需的劳动力稳定在经济合理的空间半径内。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主动对接大中城市的经济辐射,发展特色产业,将本地劳动力、资源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就地城镇化。因此,就地城镇化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 政策支持型农民集中居住及其文化适应——基于甘肃省调研经验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
    城镇化是我国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特定体制下的产物,在城镇化的转化中,矛盾日益突出。实现城镇化向城市化的战略转变刻不容缓,这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这是学者杨新海和王勇对如今城镇化的趋势以及背景进行分析时的观点。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同于以往单纯的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社区,学者付少平称之为过渡型社区。“过渡型社区”是指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在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变的过程中形成的兼具农村和城市双重特 征的一种新型社区,是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的过渡形式。付少平等人认为,过渡型社区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地方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下出现的一种新型社区形态。
    关键词:
  • 中西部地区农民集中居住及其文化适应结论与讨论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
    农民集中居住是农村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集中居住将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也是一种探索新型农村社区的过程,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调研发现,农民集中居住的实践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农民适应性程度参差不齐。陕西省杨区农民“上楼”之后失去土地资本,政府补偿偏低,农民无法在城市就业,导致生计不可持续。同时,“上楼”之后农民生活成本急剧增加,并且新型社区管理无序,农民社区归属感缺失,导致农民适应性差,适应能力弱。陕西省邑县农民集中居住在乡镇周边区域,没有“上楼”居住,其生计方式没有改变,只是居住方式由分散走向集中,仍然依靠土地收入和打工收入。由于农民拥有的资本差异和农民分化,集中居住区建设出现阶段性和渐进性,贫困农户无法承担新型社区的居住成本,依然居住在旧村,无法享用新型社区的服务资源,造成旧村和新型社区之间的割裂以及土地资源的浪费。虽然若干个行政村的农民集中居住在同一社区,但是在管理方面仍然依赖原来行政村的干部,对新型社区管理者缺乏认同,出现交往内倾化现象。陕西省阳县灾害移民搬迁是一个由分散居住到集中居住的过程,移民搬迁前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移民在生产、生活、社会交往以及社区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难免会使移民在短时间内对搬迁后陌生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产生不适应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搬迁移民的耕地远离新居,依赖土地的生计方式在逐渐隐退;搬迁移民的收入来源减少,家庭生活成本却在不断增加;社会交往淡化且场所欠缺,使农户的婚丧礼仪习俗出现调适;集中居住社区环境有待改善,移民难以适应新社区管理模式。
    关键词:
  • 旅游发展型村庄:党村
    出版时间: 2016年11月
    本文介绍了旅游发展型村庄——党村,主要包括了:一、问题提出;二、党村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三、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党村旅游发展现状;四、游客体验视角下的党村旅游发展现状。
    关键词:
  • 企业带动型村庄:阳村
    出版时间: 2016年11月
    本文介绍了企业带动型村庄——阳村,主要介绍了:一、阳村的基本概况;二、驻村企业及其对村庄的影响;三、村民对驻村企业的态度;四、村民的居住意愿;五、村干部兼业化现象;六、村庄与企业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
  • 传统农业型村庄:文村
    出版时间: 2016年11月
    本文介绍了传统农业型村庄——文村,主要包括:一、引言;二、文村的基本概况;三、文村发展动力机制研究;四、村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五、小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