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周俊
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个人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浙江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政社关系、社会治理创新、国家与社会关系,公益慈善研究。

    暂无内容
  • 互联网募捐中的组织和平台特征及其影响——基于第一批公募信息平台上349个公益项目的研究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通过对第一批公募信息平台上349个公益项目募捐情况的分析,本文发现,慈善组织的规模越大,其越容易在公益项目中获得高的募捐率;综合性公募平台比专业众筹平台、专业公益募捐平台更容易帮助公益项目筹得善款。基于此,本文认为,除了项目自身的特征外,慈善组织特征、公募平台特征也是互联网募捐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初步建构了公募信息平台募捐影响因素的基本模型,这将为慈善组织改善互联网募捐行为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 美国慈善业的历史演进与经验借鉴——评《美国慈善史》
    出版时间: 2019年12月
    美国是世界上慈善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了解美国慈善史,能够为我国慈善业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美国慈善史》一书系统梳理了美国慈善业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发展历程;展现了美国“新慈善业”的兴起及其民主化进程、慈善业发展中慈善与政治关系的变化、慈善机构“寻求一个非营利部门”的努力,以及海外慈善战略从人道主义援助到建设全球社区的转变;深入讨论了慈善业在塑造“美国世纪”,尤其是在美国民主政治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借鉴美国经验,我国慈善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明确根本目标,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强慈善机构间的合作与联合,积极实施海外慈善战略。
    关键词:
  • “三治结合”与疫情防控中的社会自主动员——以浙江省桐乡市为例
    出版时间: 2021年11月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政府紧急动员下,基层社会迅速开展自主动员。桐乡市的“三治结合”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实现了基层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稳定了公众情绪,汇聚了社会资源,不仅成功完成了社会自主动员任务,而且形成了社会自主动员与政治动员的有机结合。党和政府的动员与引导、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的双重约束,多方主体协同和发挥社会声誉的激励作用,是“三治结合”体系进行社会自主动员的主要机制。桐乡市的经验表明,健全“三治结合”的基层治理可以为危机治理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基础,常态时期的社会参与能够为危机时期的社会自主动员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
  • 2008~2021年浦东慈善组织参与防灾减灾救灾报告
    出版时间: 2021年11月
    浦东新区慈善组织在灾前预警与风险管理、灾中应急处理、灾后恢复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对政府工作的有益补充。政府积极支持与引导、建构互助合作网络、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善于利用技术赋能,是浦东新区慈善组织在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形成的重要经验。
    关键词:
  • “韧性城市”视角下浦东应急慈善发展报告
    出版时间: 2023年12月
    应急慈善是浦东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21~2022年浦东的应急管理工作来看,慈善公益组织已经成为浦东应急管理的重要力量。慈善公益组织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发挥得益于新区党委和政府将慈善公益组织参与纳入“韧性城市”建设总体布局、给予慈善公益组织强而有力的支持,也与慈善公益组织积极发挥主体协同和资源整合作用、善于在参与中进行面向未来的学习成长密切相关。浦东应急慈善的未来发展仍有较大空间,需要多方协同推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