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王凤祥
机构: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
个人简介: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社会学。

    暂无内容
  • 北京市流动人口现状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基于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北京市),对北京市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劳动就业、迁移和聚集状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与2012年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流动人口群体出现新变化、新特点:流动人口总量、比重呈双下降趋势;劳动年龄流动人口整体受教育程度提高、已婚人口大幅增加;流动人口求职途径趋于多元化、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就业职业层次均有提高。但是,首都经济对劳动人口的虹吸效应不减、在京流动人口向心性分布明显。总之,流动人口总量结构等变化特点将会影响到首都人口的未来走势,应予以关注。报告建议,政府应更加重视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合问题,加大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力度。
    关键词:
  • 北京市流动人口发展报告
    出版时间: 2019年12月
    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流动人口问卷(A)中北京市的调查数据,对北京市流动人口总量变动、结构变化的新特点,以及城市生活与服务保障的新状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与往年的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从全市范围来看,近年来流动人口规模、比重连续下降,但区域变动有差异。流动人口结构出现一系列新的变化,如适婚人口已婚率、初婚率“双高”;就业人口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大幅增加,从事餐饮业人员有所减少等。调查分析表明,流动人口在京生活喜忧参半。多数人租房居住,近半数参加了本地医疗保险,近半数参与了社会公益活动,多数人喜欢在京生活,留京意愿增强,对融入城市生活持积极、乐观态度。但是,由于收入水平低,且收入增长幅度远落后于社会平均工资,加之人际交往程度偏低,享受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流动人口市民化和城市融入发展问题任重道远。
    关键词:
  • 2020年北京城乡接合部地区流动人口居住和就业特点及其影响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居住和就业是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主要方面,聚居区流动人口居住—就业关系特点对其生存、发展,以及对首都城市治理具有重要影响。本报告着重探究聚居村流动人口居住—就业基本特征、社会空间关系特点、职—住平衡视角下聚居村形态类型划分及其形成机制、城市影响等。研究发现城乡接合部地区流动人口大多数是务工或经商的就业者,家庭化、长期化聚居,多租赁房屋、与当地村(社区)人口混合居住。在居住—就业空间关系方面,大多数就业者职—住均衡,就业居住自足性较好。从社区层面分析,可以将聚居村划分为职—住一体型、职—住接近型、职—住分离型和混合型四类,数据表明,相当数量的就业人口居住在职—住分离型聚居村中。基于典型类型村的个案研究,本报告提出职—住分离型聚居村形成的推拉机制,并进一步研究了职—住分离影响下,流动人口聚居村存在独特的若干治理难题。为此,报告最后建议,针对职—住分离型聚居村,重新审视城乡接合部地区聚居村治理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问题,积极打造适应流动人口作息的服务管理方法,实施合作式治理模式、构建包容性社区交往体系,使城乡接合部地区的社区建设与治理转型充分面向未来发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