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师曾志
机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个人简介: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大学公共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主编,国际红十字学院人道动员与传播中心主任,苏州大学等高校特聘教授。曾在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等多个大学访学。研究领域包括跨媒介叙事、媒介与社会变迁、AI与生命传播等。曾出版《新媒介赋权:国家与社会协同演进》《新媒介赋权及意义互联网的兴起》《生命传播:自我·赋权·智慧》等著作。主张交流对话中隐喻着的话语世界是基于自我生命底色上的显现与隐匿,强调关系本位和主体再造,关切跨媒介叙事对社会心理以及社会结构所产生的不可逆转的影响,重视社会组织在权力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探索传播学研究在城市社区改革与乡村善治振兴所扮演的角色,呼吁多元主体通过交流对话实现理解与合作,提出新媒介赋权、生命传播、生命叙事、算法游戏、认知加速等观点,强调“在共感中共情,在共鸣中共活”以构建良善生活和抵达人类生命一体化的思想主张。曾获评《南方人物周刊》2014年度公益人物、2021年新华公益善举推广人等。

    暂无内容
  • 重返个体生命富生态话语的家园——微公益时代的命运共同体及公共自治
    出版时间: 2013年06月
    经过2011年以“微博打拐”“免费午餐”等为代表的微公益的发展与传播,微公益在2012年遍地开花,真正开启了全民公益的时代。行动主体多元化,参与形式多样化,后慈善公益时代由预想走进现实。通过微公益实践,微博上想象的共同体逐渐向命运相连的共同体转型。所有这些依靠的是对公共善(commongood)的认同和接受,公共利益成为各方对话、协商甚至妥协的目标,其核心内容也由过去的宏大叙事逐渐转变为日常生活中的小叙事;原来弥散的公共自治(主要依靠公共舆论)向常态的公共自治(主要依靠集体行动)转型;在某些问题上,由依靠国家治理向依靠社会行动转型,公共自治继续发展。
    关键词:
  • “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与其背景下的公益传播
    出版时间: 2010年10月
    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由其研发的各种技术产品具有很大的聚合效应,这种聚合效应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交往和沟通方式,“社会性”已成为这些技术产品的核心特质,社会化媒体成为总括web2.0、新媒体等的新概念,并日益为社会所承认和使用。人们通过博客、播客、论坛、维基、社交网络、内容社区、微型博客等社会化媒体进行内容生产、传播与再生产,网络社区化是其主要的组织形式,以参与、公开、交流、对话、共享等为特征的社会化媒体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为公益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公益传播也成为其传播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梳理“社会化媒体”的概念和历史,针对社会化媒体的分类、特征,结合具体案例,试图从网络公共精神的孕育、网络信任机制的建立、公共话语空间构建以及双向传播模式的发展等方面探究其对公益传播和公民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影响。
    关键词:
  • 微博下的人类灵魂——新媒体公共空间下的对话与沟通
    出版时间: 2011年04月
    2010年是微博元年,中国社会在很多方面都因为微博的广泛使用而发生变化。本文试图回答,微博的发展变化如何,微博构建了怎样的想象的微共同体,微民有着怎样的体验与幻象,微民作为游荡者的吟唱有着怎样的意义,描述了微博社会资本建构的公共精神,分析了媒介事件发展过程的变化,探讨了微世界中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消融,提出后慈善公益时代的到来。
    关键词:
  • 2013媒体生态变局与媒体人的自我救赎
    出版时间: 2014年05月
    2013年是中国传媒业发展的分水岭。传统纸媒经历了读者的信任危机、广告额下降等挑战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冲击,传统媒体式微的同时,以微信公众账号为代表的自媒体蓬勃发展,搅动媒体生态的改变。官办媒体如上海报业集团抱团重组,在资本、业务范围等方面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自媒体主体性的多样性,改变着新闻信息生产与再生产机制,自媒体为人们消解孤独、自卑等现代症候提供了更多的方式。敏感的媒体人把握时机,技术赋权下实现自我赋权和社会赋权,在自我的认知体验中,通过误构实现正义观念和正义实践的合法化,达到自我的救赎。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