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与其背景下的公益传播

作者:
师曾志 徐娟 潘聪平
出版日期:
2010年10月
报告页数:
19页
报告字数:
17634字
所属图书:
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0)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由其研发的各种技术产品具有很大的聚合效应,这种聚合效应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交往和沟通方式,“社会性”已成为这些技术产品的核心特质,社会化媒体成为总括web2.0、新媒体等的新概念,并日益为社会所承认和使用。人们通过博客、播客、论坛、维基、社交网络、内容社区、微型博客等社会化媒体进行内容生产、传播与再生产,网络社区化是其主要的组织形式,以参与、公开、交流、对话、共享等为特征的社会化媒体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为公益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公益传播也成为其传播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梳理“社会化媒体”的概念和历史,针对社会化媒体的分类、特征,结合具体案例,试图从网络公共精神的孕育、网络信任机制的建立、公共话语空间构建以及双向传播模式的发展等方面探究其对公益传播和公民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影响。

关键词:

公民社会社会化媒体公益传播

作者简介:

师曾志: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大学公共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主编,国际红十字学院人道动员与传播中心主任,苏州大学等高校特聘教授。曾在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等多个大学访学。研究领域包括跨媒介叙事、媒介与社会变迁、AI与生命传播等。曾出版《新媒介赋权:国家与社会协同演进》《新媒介赋权及意义互联网的兴起》《生命传播:自我·赋权·智慧》等著作。主张交流对话中隐喻着的话语世界是基于自我生命底色上的显现与隐匿,强调关系本位和主体再造,关切跨媒介叙事对社会心理以及社会结构所产生的不可逆转的影响,重视社会组织在权力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探索传播学研究在城市社区改革与乡村善治振兴所扮演的角色,呼吁多元主体通过交流对话实现理解与合作,提出新媒介赋权、生命传播、生命叙事、算法游戏、认知加速等观点,强调“在共感中共情,在共鸣中共活”以构建良善生活和抵达人类生命一体化的思想主张。曾获评《南方人物周刊》2014年度公益人物、2021年新华公益善举推广人等。

徐娟:徐娟,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潘聪平: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媒介与社会变迁。

文章目录
·社会化媒体的概念
·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历史与类型
社会化媒体背景下的公益传播
  • (一)从根本上说,社会化媒体所建构的公共空间孕育着公共精神,这与公益传播的终极目标相一致
  • (二)从公益传播主体来看,社会化媒体赋予了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其“去中心化”和“低进入门槛”给予个体话语权,每一个个体都可以成为公益传播的主体,扩大了公益传播主体的构成,扩充了公益传播的分众和小众传播渠道
  • (三)从传播效果来看,社会化媒体改变了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其形成的双向传播和频繁互动消除了部分受众因接收过量信息产生的厌倦感,同时,通过社会化媒体形成的弱关系使得传播能够抵达范围更广的人群,跨越更大的社会距离
  • (四)从公益传播基础来看,公益传播有效抵达的基础是信任,而社会化媒体发展的基础正是基于现实和网络人际关系的相互信任,社会化媒体的信任机制是公益传播的依靠力量
公益组织的社会化媒体传播实践
  • (一)欢乐人生网
  • (二)易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