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耿言虎
机构: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
个人简介: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讲师,社会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环境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安徽长丰人。2014年12月毕业于河海大学社会学系,获法学博士学位。2012~2013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系访学一年。现为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社会学系讲师,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基地河海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安徽省社会学学会理事,安徽省社会心理学学会理事。主要从事环境社会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我国西南地区资本下乡的环境风险及其治理机制研究”等多项课题。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论文10篇。

  • 远去的森林:一个西南县域生态变迁的社会学阐释
    耿言虎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生态危机是人类当下面临的最严重的困境。本书以一个中国西南县域60余年的生态变迀为案例,通过对田野资料和文献资料的分析与梳理,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生态危机产生的深层原因,为生态危机的治理建言献策。农村生态问题的产生及加剧与现代性因素密切相关,国家权力、现代科技和市场体系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恶化的非预期后果。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对现代性进行深刻反思,同时积极吸收民间传统的生态智慧。
  • 生产跑步机理论:缘起、内涵与发展
    出版时间: 2022年09月
    生产跑步机理论是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经典的环境社会学理论,但中文学术圈对其系统性介绍不足。本文尝试对生产跑步机理论进行全面的梳理,以增进中国学界对该理论的认识。本文内容分为如下三个主要部分:梳理生产跑步机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学术缘起和理论创始人的学术经历,展现生产跑步机理论产生的社会-学术-个体层面的宏观与微观背景;呈现生产跑步机理论的内容与核心观点,从工厂生产的“内-外”两个维度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系统的运行及其与环境问题的关联;介绍生产跑步机理论的关联理论与学术发展。国内学界在对该理论“拿来”运用的同时,还需要基于中国经验与实践,与经典理论交流和对话,创新并超越经典理论。
  • 一个西南县域生态变迁的社会学阐释导论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当下, 环境问题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最为棘手也是最具挑战的难题, 亟待采取应对措施。改革开放以来, 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 中国的环境在短时间内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的身心健康等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近年来, 中国的环境治理与保护力度空前加大。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五位一体” 的总体布局,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并列作为 “五位一体” 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强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发展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现代化发展目标。 这些方针、 理念以及与之配套的相关举措为当下中国的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道路。 但是, 我们仍然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所面临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 人口压力、 发展方式粗放等多种问题。所以, 探索人们如何更好地实现环境保护, 如何更有效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议题。
  • 南芒县概况及其生态变迁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60余年来,南芒县的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南芒县的生态系统以森林为核心,森林生态的变化引发了一系列生态后果。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中的生态主要是指生态系统,即生物群落及其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主要包括四个组成成分:无机环境、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和分解者(腐生微生物)。在南芒县60余年生态变迁的历史中,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的表现特征。根据生态变迁的表现及其产生原因,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间段:20世纪50年代前、人民公社时期、“包产到户”后。
  • 资源管理科层化:森林管理制度演变的生态影响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传统时期,南芒县自然资源的管理,特别是森林资源主要由村寨管理。虽然土司是地方统治者,但是除了税赋和一定的徭役外,对村寨生活干预较少。自然资源的管理主要依赖地方社区的村规民约和信仰体系。国家政权建设和权力下渗的同步进行使南芒县纳入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政权治理的范畴。传统的社区森林管理制度日渐式微,科层化的国家机构逐渐成为地方森林资源使用和开发的管理部门。剧烈的社会变迁背景下森林管理制度的演变深刻地影响了地方森林生态。
  • 农耕知识外来化:农业生产变革的生态后果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南芒县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分为坝区的水田稻作农业和山区的刀耕火种农业两种典型方式。20世纪50年代后,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发生转变。特别是以刀耕火种为代表的山区农业方式的转变最为明显,这种转变对生态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笔者将梳理作为一种传统地方知识的刀耕火种农业的运作机制和其蕴含的生态知识,展现传统时期人对自然的认知与适应情况。
  • 自然过度资本化:经济林产业及其生态代价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工作重心开始转向经济建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市场作为一种资源分配手段,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市场因素逐渐成为生态演变的重要变量。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森林变化状况类似, 南芒县也出现了所谓的森林转型的历程,即人类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毁林后,由于林木的经济效益日益增加,进而大量造林,森林覆盖率又大幅回升。南芒县经济林产业规模逐渐壮大,市场导向的经济作物种植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 生态危机的治理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近年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和民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政府、社会都开始反思这种 “自虐式发展” 的后果,并积极进行生态治理和补救南芒县生态状况在持续多年恶化后开始出现转机,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治理力度逐渐加大。地方政府通过实施人畜饮水工程、新建坝塘与水窖、村寨搬迁等措施积极应对饮水困难问题。随着 “退耕还林” 政策的实施以及流域水源林建设的开展,森林破坏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同时,在经济林产业发展上,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始探索在保持经济效益的同时,如何兼顾生态和社会效益,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此为目标的 “生态茶园” 建设已经初步收到效果。但是,地方生态治理仍然面临诸多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