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李雪岩
机构: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
个人简介:

管理学硕士,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市场营销、服务营销、民族经济。近10年来,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4部,参编教材1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特别委托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4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6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厅级奖励1项,校级奖励3项。

  •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归侨侨眷发展问题研究
    龙四古 李雪岩 出版时间: 2013年05月
    在广西、云南等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除了居住有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人口,还居住着一个特殊群体:归侨,也叫“归难侨”,或叫“难民”。他们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政治风波影响而被迫回到中国并被政府安置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1949年以后,东南亚国家先后发生了三次较大的“排华”浪潮,并相应导致了三次华侨归国高潮:第一次是1949~1954年间的“排华”,其中以马来西亚“排华”为主,共有约2万名华侨被驱逐出境。当时,回到中国的归侨大部分由中国政府本着“以分散安置为主,集中安置为辅”的方针安置到原籍(主要是农村)。第二次是1960年前后,印度尼西亚发生“排华”事件,仅1960年就有约8万名华侨被驱赶回到中国。当时,回到中国的归难侨大部分由中国政府本着“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的方针安置在兴建的41个华侨农林场和3个华侨工厂。第三次是1978~1979年的越南“排华”事件,导致200多万名华侨离开越南,其中有超过28万名归难侨回到中国。当时,回到中国的归难侨大部分由中国政府集中安置在广西、云南等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归侨安置场(另有一部分被集中安置在广东等其他省份)。当前,广西有归侨侨眷共约138万人,其中归侨约18万人。在18万名归侨中,约有13万名集中居住在22个华侨系统的农林场、10个林业系统的林场和13个农垦系统的农林场,另外约5万名则分散居住在全区各地的农村原籍(包括比较集中的广西北海市侨港镇和防城港市企沙镇华侨渔村等)。云南省共有归侨侨眷50多万人,其中归侨约8万多人,主要集中居住在13个华侨农林场。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近200万名的归侨侨眷群体中,约有110万名青年归侨侨眷。他们正处于接受教育、就业和创业的关键时期,这个群体的发展对他们自身非常重要,对当地的社会发展也很关键。为了帮助这个特殊的归侨侨眷群体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侨务政策,包括一些特殊的帮扶政策,如华侨农林场的两次重大改革,并于1990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以上政策在一定时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过,随着时势的变迁,中国的侨务政策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归侨侨眷的发展面临新的难题。与此同时,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归侨侨眷的发展也具有明显的时代优势。在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国际背景下,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具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桥头堡的区位优势,还有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两廊一圈”与“一轴两翼”等区位优势,并有西部大开发等政策优势。当前,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归侨侨眷的发展面临一定的挑战:一是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总体上还比较落后,归侨安置场发展面临困境;二是华侨农林场体制改革进程相对落后;三是归侨安置场基础设施落后;四是归侨侨眷群体贫困问题较为严重;四是归侨安置场普遍处于“文化孤岛”;五是他们的社会关系网络非常有限。同时,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归侨侨眷的发展也具备一定的优势:一是具有“跨文化”优势,二是具有语言优势,三是具有跨国亲缘优势。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归侨侨眷要发展,需要紧密切合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区位、政策优势,发挥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归侨侨眷群体自身的优势,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在教育方面,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归侨侨眷面临一些问题:基础教育方面,主要是设施落后;职业教育方面,主要是家庭贫困,并缺乏针对性;高等教育方面,主要是由于找不到工作,“读书无用论”尤其严重;家庭教育方面,由于父母文化低,甚至不认识中国汉字,难以承担家庭教育辅导的功能。要发展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归侨侨眷的教育,需要首先保障归侨安置场子弟享受公平的基础教育,完善归侨子女的教育扶持体系。其次,宜探索设立面向归侨侨眷群体的出国留学资助项目,包括设立政府公派出国学外语基金,设立政府公派留学东南亚基金,深入推进跨国联合培养模式,简化出入境求学的程序。再次,宜探索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建立华侨大学。在就业、创业方面,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归侨侨眷面临一些问题:归侨安置场就业体制变迁和“人情社会”特点导致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归侨侨眷的就业陷入困境。要帮助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归侨侨眷就业,在华侨农林场内部就业渠道方面,宜确立“归侨侨眷优先”原则;归侨安置场土地承包经营方面,宜确立“场内优先”原则;大力发展归侨安置场的第二、三产业,以促进就业;拓展跨国就业渠道;探索实施“探亲访友”工程,促进他们利用跨国亲缘开拓跨国就业。在社会保障方面,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归侨侨眷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他们的社会保障权利游离在城市和农村之外,既不能享受目前已初具规模的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又不能纳入越来越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住房保障问题更为突出。要帮助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归侨侨眷的社会保障问题,首先需要树立公平的社会保障权利意识,完善归侨安置场社会保障的体系管理,实行归侨安置场社会保障的属地化管理,并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保障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完善措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归侨侨眷群体要发展,除了教育、就业和创业、社会保障等三个主要方面,还需要在其他方面采取一定的措施,包括归侨安置场“体制融入地方”和“管理融入社会”,加强归侨安置场的土地确权和权利保护,加强社会捐赠,采取必要的归侨原居住国财产保护的外交行动。另外,为了帮助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归侨侨眷群体发展,有必要结合优势,探索归侨安置场的经济发展路径,确立品牌发展战略。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归侨安置场有其自身发展优势,包括跨国文化、跨国亲缘、土地资源、自然资源和区位后发优势。归侨安置场经济发展品牌战略,需要有一定的政策支持,恰当选择承包经营和规模经营的分工,大力发展归侨安置场第二、三产业,引进人才。另外,要在“侨”文化与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方面探索品牌经营路径。要更好地促进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归侨侨眷群体的教育水平,还需要从整体上探索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其中,教育区域国际化发展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为此,需要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改革教育体制,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教育合作,实行教育免签证制度,全面实施政府公派出国留学东南亚项目。另外,针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归侨侨眷群体的语言优势,需要改革当前的外语必修制度,促进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外语教育品牌战略,并实行“国家公派出国学外语项目”。
  •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归侨侨眷发展问题研究》前言
    出版时间: 2013年05月
    在广西、云南等中国的西南边疆民族地区, 除了有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人口生活其中, 还生活着一个特殊的群体:归侨,也叫“难民”,或者叫“归难侨”。他们的祖先从中国迁到越南、马来西亚等地,如果不是应为政治和战争的原因,他们也许会一直安定的生活在那里。因为20世纪50-70年代的"排华"事件,使得他们被迫回到中国,这个陌生的故土生活。然而他们和他们的家眷以及以后的子女的生存状态如何?这正是笔者研究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归侨侨眷发展问题研究的有关理论支撑
    出版时间: 2013年05月
    本研究是基于中国—东盟国家间跨国民族文化互动的视角,其中的核心理论支撑就是跨国民族理论。包括了跨国民族理论、中国西南与东盟邻国间跨国民族概况、中国西南边疆归侨侨眷与跨国民族、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相关概念的界定。其中展示了较多的调查图表和调查数据,清晰的诠释了自身的观点。
    关键词:
  • 跨国民族理论
    出版时间: 2013年05月
    本节讲述了第一跨国民族的概念,关于什么是跨国民族,学术界意见不一, 尽管在名称上还有“ 跨国民族”与“跨界民族”、“跨境民族”之争。第二跨国民族的基本特征,跨国民族的基本特征与一般民族的基本特征大致相同: 有着共同的文化特质, 保留着共同的文化民族意识。第三跨国民族和平跨距理论。第四跨国民族与国家,跨国民族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 由于人们共同体的民族范畴与人类社会的国家范畴交错重叠而产生的一种普遍现象。
    关键词:
  • 中国西南与东盟邻国间跨国民族概况
    出版时间: 2013年05月
    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和毗邻的缅甸、老挝、越南等国之所以形成众多民族跨国界而居的状况, 是由其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决定的。中国的云南、广西两省区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国境线长达5080公里。中国西南和东盟各国的民族渊源很深远。特别是越南、老挝、泰国、缅甸、柬埔寨等5 个国家, 与中国西南地区山水相连,友好往来历史悠久, 民族关系更是密切。
    关键词:
  • 中国西南边疆归侨侨眷与跨国民族
    出版时间: 2013年05月
    西南边疆有很多跨国民族,而西南边疆的归侨侨眷这个群体同样有很多是跨国民族,而且,归侨侨眷群体的跨国民族特点更为明显。由于归侨侨眷中各种民族都有,为了便于深入剖析其跨国民族特点,笔者在此选择其中的瑶族来进行重点说明。其他的民族如汉族等也大同小异。其中包括瑶族的概况、瑶族人口进入越南、越南瑶族华侨归国、归侨侨眷中的汉族。
    关键词:
  • 中国—东盟关系发展
    出版时间: 2013年05月
    本节主要讲述了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发展。包括东盟概要,东盟的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东盟成立之初,中国则视东盟为反共集团,但自尼克松访华后,东盟各成员开始与中国建交。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十国组建的自由贸易区。其中笔者也进行了数据的整理制作成表格,清晰呈现数据。
    关键词:
  • 相关概念的界定
    出版时间: 2013年05月
    本节相关概念界定包括华侨,华侨就是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外籍华人,加入外国国籍的原中国公民及其外国籍后裔;中国公民的外国籍后裔。归侨,回国定居的华侨。归难侨,在侨居地遭受战争、政治迫害或经济状况恶化导致无法生存、被迫回国定居的人群。侨眷,华侨、归侨在国内的眷属。青年归侨侨眷和华侨农林场和归侨安置场,安置归侨且归侨务行政部门主管的农林场。
    关键词:
  •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归侨侨眷的历史与现状
    出版时间: 2013年05月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华侨侨眷的历史与现状,其中概述了中国归侨及安卓机概况,广西归侨侨眷形成的历史,广西归侨侨眷的现状概况,广西华侨农林场的现状,广西其他归侨安置点情况,云南省归侨侨眷的历史,云南省归侨侨眷的现状,云南省华侨农林场现状。
    关键词:
  • 中国归侨及安置概况
    出版时间: 2013年05月
    本节主要是中国归侨及安置概况。第一次华侨归国的高潮是1949-1957年,这个时期的归侨可具体划分为六种类型:一是在海外学有所成的知识分子和科学家,二是回国学习深造的华侨学生,三是从东南亚回国的难侨,四是回国团聚定居的华侨,五是回国参加投资建设的华侨企业家,六是归国的华侨领袖、活动家。第二次华侨归国的高潮为1960年前后,这个时期的归侨主要是印度尼西亚的归侨与难侨。第三次华侨归国的高潮是由于越南当局大肆反华排华而引起的。最后是归难侨的安置概述。
    关键词:
  • 广西归侨侨眷形成的历史
    出版时间: 2013年05月
    广西是中国的重点侨乡, 八桂子弟出国历史久远, 人数众多, 分布甚广。一是广西人走向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其中包括广西人出国的历史及其通道、广西人出国的原因、广西人移居国外的分布和广西人在东盟各国的分布情况。二是广西归侨的产生,包括广西籍华侨回国的原因和“排华”导致难侨归国概况。三是归侨在广西的安置,1949年以来, 广西共安置归侨约15万人, 安置方式包括分散安置、集中安置和调整安置。四是侨眷的产生。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