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刘威
机构:吉林大学
个人简介:

博士,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公益慈善转型、基层社会治理。

    暂无内容
  • 追寻认同——国家-社会关系转变与慈善公信力的重建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表面上,官办慈善存在的诸多弊病,是引起舆论诟病的始作俑者,但实际上,慈善意义和基本价值的缺失、公众认同的转变和分化才是诱发信任危机的真正原因。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慈善事业受到排斥,彻底中断。1994年,党和国家“为慈善正名”,赋予慈善合法性,不仅让慈善在中国社会“复活重生”,而且开启了官办慈善事业二十多年的黄金发展期。但是,国家恢复和承认慈善的“角色”,建立在治理社会、维护稳定的刚性需求之上,在于利用慈善事业的治理功能满足社会转型的实际需要。在党和国家的视域中,慈善只是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工具而存在的。它们接受的仅仅是慈善的实用价值和外部性功能,并没有从根本上接纳慈善所蕴含的真正意义和基本价值。社会认同价值的缺席,为官办慈善事业陷入认同危机埋下了伏笔。因而,推动慈善事业的深度转型,不仅要转变慈善事业的组织架构、治理结构、运行机制,还要重构慈善事业的社会认同和价值基础。
    关键词:
  • 从“发现社会”到“找回国家”——商品房业主维权研究范式的局限、反思与转变
    出版时间: 2015年08月
    “权利范式”和“策略范式”,是“业主维权研究”这一共同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权利范式”凸显了业主的主体意识,而“策略范式”则突出了业主的行动过程。二者虽各有侧重,但都是对行动者主体能动性的强调。在“权利范式”和“策略范式”取向的研究者看来,业主为了权利而抗争,展现出可贵的公民智慧和勇气,标志着业主正由传统的臣民意识向现代的公民意识转化,正在构成公民成长和社会生产的一个重要片断。无论是“权利范式”,还是“策略范式”,都有过度推崇行动者“主体性”之嫌。业主维权行动的意义和价值被乐观化、浪漫化处理。恰恰由于“权利范式”和“策略范式”忽视了“国家”在业主权利行动中的影响,才使二者陷入对公民权和公民社会的狂热想象之中而不能自拔。
    关键词:
  • 大考中的前行——2020年中国慈善会系统发展报告
    出版时间: 2021年12月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国各级慈善会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疫情防控、聚焦群众关切,广泛开展慈善募捐活动,壮大慈善资金规模,拓宽慈善救助领域,打造慈善救助品牌,共促慈善健康发展。尤其是中华大地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各级慈善会情系疫区人民,与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同心抗疫,书写了一曲注定写入中华慈善史的壮丽凯歌。在抗疫前线,总能看到慈善会组织的旗帜招展,一个个志愿者的身影活跃忙碌;在扶贫现场,总能看到慈善会力量的精准善举,所有慈善工作者都是为大爱所大写的人。各级慈善会用“慈”心“善”意联结起合力同心,为民解困、为民服务,助推中国慈善事业行路致远、砥砺前行。在实践探索中,各级慈善会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组织体系日趋完善,项目服务成效显著,慈善救助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治理更加规范,信息日益透明,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积极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但慈善会系统也面临着组织定位模糊、筹款方式滞后、救助项目单调等方面的挑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