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陈勇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经济与社会建设研究室
个人简介:

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5~2006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土地经济系做博士后,2014~2015年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澳大利亚人口与迁移研究中心做访问教授,独立和合作出版的专著有《人类生态学原理》《中国山区发展报告——中国山区聚落研究》《岷江上游生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等,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有关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论文70余篇。

  • 西部山区农村灾害移民研究
    陈勇 出版时间: 2015年10月
    灾害移民是由各种灾害导致的人口迁移与社会经济重建活动,属于非自愿移民的范畴。与同属非自愿移民范畴的工程移民和生态移民研究相比,我国对灾害移民的研究仍显得十分薄弱。本书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对农村灾害移民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初步构建了我国农村灾害移民的理论体系,同时,从山区社会风险管理的视角对我国山区避灾移民问题进行了探讨,首次从灾害移民发生机制的角度对我国历史上的灾害移民类型和相关政策进行了研究,从可持续生计和生计脆弱性理论角度对我国西部山区灾后移民搬迁问题进行多地实证研究,并就今后西部山区灾害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 西部山区自然灾害及其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
    出版时间: 2015年10月
    自然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其表现类型在很大程度上由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特征决定。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国家,山地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52%,山地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8%。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地质和水文特点,山区是我国泥石流、滑坡、崩塌及山洪等山地型自然灾害较为集中的分布区和高发区。与全国其他山区相比,我国西部山区,特别是一些岩层破碎、土壤疏松和生态脆弱的中高山区和偏远山区,山地灾害分布广,发生频率高,致灾程度深。灾害不仅给广大山区造成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而且常常使当地群众和社区陷入贫困和落后状态。与山区城镇相比,山区的广大农村地区,其居民居住更分散,经济基础薄弱,防灾意识差,抗灾能力低,面临更多自然灾害的威胁。
    关键词:
  • 灾害学视野下的人口迁移相关理论
    出版时间: 2015年10月
    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人类就随着环境的变迁不断进行迁移,并在迁移中进化和发展。在现代社会,大部分人口迁移都源于经济的、社会的或政治的因素。目前,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加剧,由自然灾害导致的人口迁移也在不断增多。所谓灾害移民,就是指各种灾害导致的人口被迫迁移(displacement)。灾害移民既可以指因灾而迁移的人口,也可以指因灾而引起的人口迁移行为。过去,学术界对人口迁移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从灾害学的角度对人口迁移问题的研究却不多见。近年来,随着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虽然人们对灾害移民问题有所重视,但有关灾害移民理论的研究还很缺乏,或者说,灾害移民问题的解决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
    关键词:
  • 山地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避灾扶贫移民搬迁
    出版时间: 2015年10月
    山地是地球表面一个独特的地貌类型和地理单元。由于山地是一个三维系统,其自身的势能作用使山地系统异常复杂和动态多变,即山地系统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正因为如此,山区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区域。山区自然灾害不仅会给山区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而且常常会使当地社区和群众陷入贫困状态。与城镇相比,分布于山区的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居住分散,经济基础弱,防灾意识差,抗灾能力低,面临更多自然灾害的威胁。为了摆脱山区自然灾害威胁和消除山区贫困,需要从灾害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认识和研究山区避灾扶贫移民搬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期推动山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 西部山地灾害多发区土地承载力及其迁移区划——以陕南三市28区县为例
    出版时间: 2015年10月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以及后备耕地资源日渐缩小,粮食安全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中国是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问题始终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陕南秦巴山区是我国典型的山地灾害多发区,也是我国典型的连片贫困区,耕地资源数量少,优质高产耕地资源稀缺。随着陕南经济发展,有限的耕地资源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空间挤压和多发山地灾害的双重压力,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且波动性较大,粮食已成为制约陕南人口承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承载力理论为基础,从耕地粮食视角出发,引入科技、消费、贸易、政策制度等社会文化因素,构建陕南人口容量评估模型,并提出虚拟人口容量、现实人口容量等概念;使用情景分析法对陕南人口容量进行评估与预测,在此基础上将陕南28个区县划分为5种人口迁移功能区,为陕南灾害移民规划的制定和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
  • 西部山地灾害多发区农户搬迁安置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四川省绵竹市三个乡镇的调查研究
    出版时间: 2015年10月
    本文以灾害风险感知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探讨灾害导致的移民搬迁决策和搬迁行为,具体包括我国西部山区受灾农户家庭主要成员的灾害风险感知情况,对搬迁安置这一政策的认知情况、接受程度,及最终所采取的实际搬迁行为。由于个体特征差异,人们对灾害的态度及采取的后续行动存在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
  • 西部山地灾害多发区受灾搬迁农户生计重建研究——基于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的调查研究
    出版时间: 2015年10月
    本文是基于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的调查,对西部山地灾害多发区受灾搬迁农户生计重建研究,主要包括:一、研究区概况;二、灾后农户搬迁安置;三、可持续生计理论;四、已搬迁农户生计资本;五、因灾搬迁农户面临的主要生计问题;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
  • 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异地搬迁农户生计脆弱性研究
    出版时间: 2015年10月
    本文是对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异地搬迁农户生计脆弱性的研究,主要包括:一、研究区概况;二、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方法;三、生计状况的描述与分析;四、生计风险及应对策略;五、生计脆弱性评价;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
  • 西部山区灾害移民生计重建研究——以安康市大竹园镇七堰村为例
    出版时间: 2015年10月
    安康市位于我国陕西省南部秦巴山区,属我国典型的山地灾害多发且连片贫困区。大竹园镇位于安康市汉滨区西南部,距安康城区68.5公里,全镇辖15个行政村83个村民小组。其面积为46.3平方公里,人口密度323人/平方公里。大竹园镇农业人口比重达到85%,属西部典型农业镇。大竹园镇煤炭资源丰富,煤炭产业已成为该镇主要产业之一。本文是以安康市大竹园镇七堰村为例,对西部山区灾害移民生计重建的研究。
    关键词:
  •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受灾农户生计问题研究——基于过渡安置期的调查研究
    出版时间: 2015年10月
    2010年8月8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流域突降强暴雨,引发了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将沿途村庄和城区夷为平地,摧毁了沿途民居楼房,毁坏了大量农田。泥石流还冲进白龙江形成堰塞湖,将半个舟曲县县城淹没水中。此次泥石流流速快、流量大、规模超大,发生于半夜,且表现为山洪—泥石流—堰塞湖灾害链形式,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中1511人遇难,255人失踪,受灾人口2.64万,紧急转移2万人,经济损失高达2.12亿元人民币,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山洪泥石流灾害。舟曲县作为典型的国家级贫困县,又是西部山区泥石流、滑坡、山洪等自然灾害的高发区,对舟曲县“8·8”泥石流灾害受灾居民进行移民安置与生计重建研究,对于促进我国西部山区灾害多发区人口合理分布、改善我国农村灾后移民安置和生计重建工作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 我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移民相关政策和经验教训
    出版时间: 2015年10月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世界上人口众多的国家,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和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历史上多数大规模自然灾害都引发了大量人口迁移和流动,即所谓的灾害移民。灾害移民是人们在遭遇自然灾害时被迫采取的一种应对行为,是人类应对自然灾害这一极端事件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对历史上各种因自然灾害而产生的人口迁移和流动及其相关政策进行梳理和总结,不仅有助于了解历史上各朝政府对大量灾害移民或灾害流民采取的治理之策,而且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避免自然灾害导致的社会经济波动以及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也为完善我国自然灾害管理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