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黄丽云
机构:福建省司法厅
个人简介:

福建省司法厅法治调研处副处长。

  •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
    黄丽云 出版时间: 2012年11月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过渡性、边缘性群体,正处于形成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我国产业转型、经济提速、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正如汤普森在其《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中指出:工人阶级并不像太阳那样在预定的时间升起,它出现在它自身的形成中。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由于现实的需要和具备必要的条件,他们的市民化将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全过程,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但在当前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尚未得到明显改善的情况下,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具有“半市民化”、复杂性和艰巨性等特征。如何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引导来打破其市民化困境,是本文写作的基本动力。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引导看作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激发其主体性的过程,为本文提供了一个主体的视角。同时,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之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考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变迁对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形塑,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引导看作是一个根据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发展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又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将制度创新规范化的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过程,从而得到了本文特有的研究视角。将这两种视角相结合,形成了本文的研究体系:理论研究,系统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问题的视阈和方法指导;历史研究,回溯农民工市民化演变进程,研判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必然性;现状研究,运用文献搜集与田野调查、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等方法描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现状;实证研究,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现状成因,提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引导对策。本文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问题提供了一个包括引导目标、引导条件、引导主体及路径、引导策略在内的引导体系,提出要以政府为主导,发挥社会的协同作用,通过政策维权、组织赋权、文化增权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性,提升其市民化能力。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构建“价值观认知的内化—价值观功能的融入—价值观失范的监测”的实践框架来强化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绪论
    出版时间: 2012年11月
    农民工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并伴随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大规模转移的特定时期的产物,是我国城乡二元制度设计的结果。当前,农民工的代际更替基本完成,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转型、经济提速、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市民化将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全过程,贯穿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个阶段。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具有过程性和阶段性,是新生代农民工与社会制度、文化心理结构等交互作用的过程。他们从中获得职业和身份的转化,获得主体性的成长,逐步适应城市行为方式并内化城市价值观念。但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仍未明显改善的情况下,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着重重障碍,其市民化进程停滞,呈现半市民化、复杂性和艰巨性等特征。由此产生的“民工荒”、罢工、自杀、违法犯罪等问题暴露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青少年问题,它延伸至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神经末梢,成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疑难杂症的复合体。深刻剖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基本价值取向,引导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具体实践,是深化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问题研究的理论渊源
    出版时间: 2012年11月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中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这一问题涉及的因素包括城乡二元结构、产业结构、就业政策、教育培训制度、新生代农民工主体性等。而价值观作为一种内在而不可见的人类思想活动,作为某种集体意义的“集体目标”“共同价值”,一旦形成就具有与社会存在不同的、相对独立的重要意义和能动作用。因此,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又借鉴吸收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解读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问题,可以为本书提供厚实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
  • 农民工市民化的演变进程及必然性
    出版时间: 2012年11月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作为农民工问题的延续,其实质是新生代农民工与社会结构的密切互构过程。从历史的纵向发展看,自1980年代中后期农民工进城以来,城市社会对他们是全方位排斥的,主要是以控制农民工市民化为主;继而持默许或部分接纳的态度,并采取“疏”的社会行动对农民工市民化进行有序引导;后来则持强力推进的态度,并采取了相应的社会行动。在此过程中,农民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不断地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创造着有利条件。他们的身份地位有所提高,角色扮演有所进步,而城市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也在不断地进行生产和再生产,朝着更利于农民工市民化的方向发展。因此,通过对农民工市民化演变进程的历史回顾,我们可以看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必然性。
    关键词:
  •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现状及主要特征
    出版时间: 2012年11月
    作为研究的重点之一,本章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文献资料分析等方法,在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的相互印证中遵循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试图反映新生代农民工在其市民化的结构背景下,在城市就业、生活、学习中所表现的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现状,并归纳其主要特征。
    关键词:
  •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现状成因分析
    出版时间: 2012年11月
    马克思从哲学高度以人为主体探讨社会发展理论,意在表明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社会发展改变人的生存状态,包括人内隐的价值观念。因此,理解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实际状况为何呈现如此特征,乃至探索如何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引导等都离不开他们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理解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问题必须置于制度、环境背景中进行考察。另外,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迹,是新生代农民工对特定价值关系的反映,是他们的情感、态度和追求。他们通过价值认知、价值选择、价值整合等价值行为不断建构自己的价值观体系。因此,主体性构成了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形成的必要根基,也是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之如此呈现的重要原因所在。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本章从新生代农民工主体、环境和制度三个层面探讨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全景性因素,以期通过对具体因素的整合分析,提炼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引导对策。
    关键词:
  •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引导对策
    出版时间: 2012年11月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引导对策要到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层面去寻找根源,要在政策、组织、文化上赋予新生代农民工更多的权利,发挥好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性。因此,笔者构建本书的逻辑路径在于描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现状及主要特征,挖掘其应当是怎样——即新生代农民工应当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符合他们市民化的要求,符合社会转型、发展进步的要求,进而具体探究其从“实然状态”走向“应然状态”的建构主体和运作机制。
    关键词:
  •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结论
    出版时间: 2012年11月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中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难题。这个“难题”“难”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障碍重重,如何从中发现内在机制,找到破解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根本对策,不仅需要社会制度和环境的支持,更需要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融入能力的根本性提高。特别是在新生代农民工在中国社会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城市各级政府强力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城乡二元制度壁垒不断拆除的情况下,探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的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引导,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