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张侃
机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个人简介: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2006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先后被国际人因工程学会、美国心理科学协会(APS)、香港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授予会士。曾任国际应用心理学会执委,2010年获得突出贡献奖,是迄今唯一获得该奖项的中国心理学家。曾任国际科学理事会科学自由与责任委员会委员(2003~2009年)及亚太地区委员会委员(2004~2010年)。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第三版)、《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及对策》、《“国民重要心理特征调查”总报告》及配套丛书等著作。

  •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
    傅小兰 张侃 主编 ; 陈雪峰 陈祉妍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19年01月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全球有超过3亿人正在遭受抑郁之苦,抑郁症的现患率从2005年到2015年的11年间增长了18%。在我国,近年来国民心理健康需求快速增长,社会日益关注心理健康问题。我国学者近二三十年来的心理健康研究显示,我国青少年、教师等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均呈增长趋势。自2002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启动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以来,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特别是以心理咨询和培训为代表的服务大幅增长。到2017年心理咨询师不再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为止,15年间已有上百万人通过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另外,2002~2018年,我国心理企业数量从数百家增长到数万家。这些职业人员与机构的增长,无不呼应并推动着国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增长。当前,我国的心理健康工作正在从快速增长走向日益规范的新阶段。2016年12月3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等22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开展社会心理疏导,是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途径,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在国家相关法规政策的指导下,我国心理健康工作未来的发展定会更加科学、更加规范。在心理学研究中,心理健康研究一直是与社会应用关联最为密切也是公众最为关注的领域。心理健康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离不开心理健康研究的基础。其中,大型心理健康调查为提供人群的基本心理健康数据、综合探讨包括宏观因素在内的各类影响因素提供了基础。本书以最近三年的大型心理健康调查为基础,探讨了我国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现状、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总报告、分报告和专题报告。作为国内第一本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总报告简要梳理了心理健康的定义和评估工具,随后分析了国民心理健康的现状、趋势、需求及影响因素。5篇分报告具体分析了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包括各类科技工作者、国家公务员、白领职工、农村留守与流动儿童。4篇专题报告聚焦于特定的心理健康领域,分别关注心理健康素养、心理和谐、儿童暴力侵害与儿童保护、青少年危险行为与生活方式。各报告也体现了心理健康调查研究涉及的多种形式,包括追踪研究、横断数据的对比、多信息来源的整合等。这些报告呈现了当前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的现状、趋势与危机,并就进一步维护和改善国民心理健康状况提出了一些建议。
  •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
    傅小兰 张侃 主编 ; 陈雪峰 陈祉妍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23年01月
    2021~2022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心理健康风险上升为全球十大风险之一。在此背景下,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大幅度提高,我国社会对心理健康的投入持续增加。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国民心理健康,在《“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中加大了对心理健康的强调力度,明确提出“到2025年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趋势减缓,严重精神障碍、职业病得到有效控制”的发展目标。为了解当前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并提供参考建议,本书基于近20万人次的调查,综合分析呈现了当前我国多个人群的心理健康基本特征。全书分为总报告、分报告和专题报告三个部分。总报告基于2022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核心成人样本,对国民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健康服务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显示,成年人群自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抑郁风险检出率约为1/10。不同职业群体呈现各有特征的心理健康状况,其中管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最高,无业/失业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最低。来自工作、人际、家庭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因素均对心理健康产生显著影响。国民心理健康服务的便利性和满意度较之以往显著上升。在此基础上,未来仍需继续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规范性,推动心理体检普遍开展,并关注心理健康风险突出的部分人群。分报告基于2022年国民心理健康专项调查数据,分别对青少年、大学生、中小学教师、心理咨询师这四类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其中,青少年群体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大学生特别是本科生群体的抑郁风险突出,需多加关注;中小学教师与心理咨询师的抑郁风险低于普通人群,但亦有部分从业者具有不可忽视的抑郁风险。专题报告围绕特定群体或特定心理健康主题展开,共包含8篇报告。其中,关于心理健康领域热点研究主题的分析报告,在国际心理学研究的背景下分析了我国当前研究的优势与不足,旨在为我国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以青少年、老年人、教师、心理咨询师四类人群为代表的心理健康素养专题报告和以北京市居民为例的心理健康科普需求报告,旨在为心理健康领域的科普宣传工作提供参考。有关青少年、高校学生与成年职业群体的人生意义感及其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专题报告,旨在促进研究者与实践者对这一主题的关注。针对中小学群体的专题报告有3篇,分别侧重于乡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双减”政策实施后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带来的变化,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针对大学生的专题报告有1篇,从负性情绪与睡眠健康状况角度关注大学生身心健康现状。这些报告为深度了解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