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高国忠
机构:中共浦东新区区委党校
个人简介:

中共浦东新区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区行政学院副院长,浦东新区党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浦东区情研究中心主任,《浦东论坛》杂志主编、《上海浦东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9)》主编、《上海浦东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0)》主编、《上海浦东经济发展报告(2021)》主编。历任浦东新区洋泾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浦东新区教育局办公室主任、浦东新区教育局副局长、浦东新区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浦东新区社会工作委员会副书记等职。

  • 上海浦东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9)
    倪倩 高国忠 主编 出版时间: 2019年08月
    按照“基层有活力、管理出实效、群众得实惠”的要求,2018年浦东新区在体系、功能、机制、载体、队伍建设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社会治理创新举措:浦东新区“城市大脑”建设、“家门口”服务体系提质增能、浦东城乡“15分钟服务圈”建设、落实“三转”机制等,进一步强化党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全面领导。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增强社会活力,优化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和结构,推进文明进步,全面提升了浦东新区社会治理社会化、智能化、法治化、专业化水平。在服务管理方面,2018年浦东新区开始打造“城市大脑”,实现了新信息技术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和迭代演进。“城市大脑”不断拓展社会治理“新空间”,增强了社会治理的前瞻性,促进了社会治理的高效性,在推进智能化治理中成效初显。2018年浦东新区“家门口”服务体系进入提质增能阶段,在体系化、智能化、精细化、参与度、显示度等方面进行升级,完成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2018年浦东新区全力建设“15分钟服务圈”,通过建立标准配置清单实施“一镇一策”,统筹资源优化建设路径,搭建可视化信息平台发挥大数据作用等一系列举措打造内容结构齐全、服务水平优质、城乡均衡一体、全民共同惠及的公共服务体系。2018年浦东新区结合“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机关围着街镇转、街镇围着村居转、村居围着群众转”工作理念,做实工作机制,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2018年浦东深化“镇管社区”模式改革,“镇管社区”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在多元参与方面,2018年浦东新区各街镇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及党组织建设已完成全覆盖。社区社联会运行较为顺畅,机制渐趋成熟,作用日益凸显。2018年浦东新区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持续加大,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环境,社会组织成为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力量。积极推进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对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激发社会发展活力、推进政社合作共治具有重要意义。社区基金会是一种新兴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在整合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激发社区公益、促进社区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陆家嘴社区基金会作为浦东第一家地方性非公募基金会,其发展和运行情况对于浦东社区基金会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社区工作者是基层社会治理重要的人才,2018年浦东新区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浦东新区社区工作者队伍优势是学历高、年龄轻、女性多和管理规范,但其也面临重重困境:工作压力与薪酬待遇的不匹配、角色定位与现实环境的冲突,以及职业发展空间狭窄的无奈。在自治共治方面,2018年浦东社代会运行情况良好,社区代表结构总体合理,驻区社会资源和街道职能部门更直接参与社区治理,党建服务中心平台更有利于运筹社区共建共治,代表履职有了更清晰的“目的地”和“路线图”。当前,老旧小区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表现之一。浦东新区将旧住房修缮改造作为政府实事项目进行,开展了修缮改造、环境整治、完善配套、拓展服务等多项工作。浦东新区“自治金”项目,是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探索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动员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的一种新方法。自治金项目不但提高了公共资金的利用效率,而且培育了居民的民主意识和自治能力,有效激发了居民参与自治的活力。“三会一代理”制度是新时代条件下社区推进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重要路径,也是浦东“家门口”服务体系提质增能的重要制度依托。“三会一代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必将对浦东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 上海浦东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0)
    陈宝忠郑耀抚 副主编 ; 倪倩 高国忠 主编 出版时间: 2020年04月
    开发开放30年来,浦东社会治理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形态功能开发背景下的社会管控阶段、城区整体开发背景下的社会管理阶段、城市创新发展背景下的社会治理阶段。30年来,浦东社会治理创新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治理科学化发展,社会治理模式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法治化发展,社会矛盾化解机制逐步健全;社会治理社会化发展,社会组织持续壮大;社会治理专业化发展,社工体系建设日趋规范;社会治理协同化发展,社会事业布局更加合理。2019年浦东区委、区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目标和“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要求,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2019年上海市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工作要点》各项部署,进一步做实党建引领、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完善“家门口”服务体系、做实“大民生格局”、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聚焦“老小旧远”等难点痛点问题、深化“美丽浦东”建设,大大增强了浦东社会治理创新能力,提升了社会治理水平。在党建引领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推动城市基层党建与城市社会治理融合发展,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以党建引领促进社会治理创新。“一流党建促一流治理”,党建把方向、建体系、拓路径,确保党建与治理“同向”“同频”“同心”。浦东新区党委精准把脉经济社会发展的法治需求,明确提出了推进依法治区,加快推进法治浦东建设的重大任务。形成了“区委出意见,人大作决定,政府做方案”的法治布局,推动法治浦东建设取得新成效。浦东构筑了党建引领高科技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了以党管人才为核心,营造爱才惜才重才的社会氛围;以市场化为主线,提升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能力;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聚集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以制度创新为契机,运用人才政策助力人才聚集;以信息化为抓手,打造高品质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等聚才经验。在服务管理方面,2019年是“家门口”服务体系提质增能期,立足提升居村法律顾问的服务供给能力,浦东新区形成了丰富的法律服务内容、多样性的法律服务平台、多元化的法律服务队伍、完备的法律服务制度,取得了显著的法律服务成效。2019年浦东新区“15分钟服务圈”建设在具体内涵上注重更新升级,在项目推进上注重分类施策,在标准制定上注重规范细化,在成效检验上注重考核督查,实现了整体的提质增能。浦东新区不断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完善政策编制规划,不断优化养老服务机构布局,逐步推进社区养老服务均衡供给,努力创新养老管理服务。浦东新区应急管理局用好“一个平台”、依托“三个抓手”、发挥“四个优势”、运用“五个机制”,不断提高浦东应急管理运行效率。在多元参与方面,浦东新区人大、政协和社会组织多元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治理。2019年浦东新区人大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综合工程的监督。2019年浦东新区政协围绕医疗、教育、卫生、公共安全等社会治理问题开展了一系列专题协商活动,积极建言献策,发挥重要治理作用。浦东社会组织经历了应运而生、蓬勃发展、提质增量和创新突破四个阶段,形成了制度为先,构建良好政策环境;加强监管,促进健康有序发展;搭建平台,拓展发展作用空间;创新发展,政社互联合作共赢等方面的经验。在自治共治方面,浦东以“让自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为理念,始终将推进居民自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构建与治理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领导方式、完善基层自治的体制机制、建立和拓展居民自治的载体以及加强自治队伍建设,提高了居民自治能力。浦东社会工作者不断扩展专业服务领域、推进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构建完备的培训体系以及政策制度体系,提高了职业的认可度,积极投身于社区治理。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