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刘朦
机构:云南大学
个人简介:

云南大学讲师,主要从事建筑艺术人类学研究。

    暂无内容
  • 佛教认同空间与建筑构形的互证关联——以大理白族佛寺、塔、民居为例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本文以大理白族建筑——佛寺、塔、民居为例,意在还原早已隐没的佛教认同空间形态,并论证佛教认同空间与建筑构形的互证关联。互证指的是互为证明,互为依据。对佛教,尤其是对密教的认同,反映在建筑构形之上,而建筑构形的特征,也处处体现了佛教认同空间的存在历史。
    关键词:
  • 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少数民族建筑景观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兼谈日本学者的理论与实践
    出版时间: 2019年12月
    本文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少数民族建筑景观与文化遗产保护获得了极大关注,但也存在一些难题。本文基于田野调查中的问题,通过梳理日本四位学者——柳田国男、河合洋尚、芦原义信、隈研吾的理论与实践,得出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贯穿日本学者的一条共同脉络:坚持 “以人为本” 的思想宗旨,秉承传统与现代的共生观念,忠守经世济民的实践精神。这些内容对中国的建筑景观保护与利用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 认同空间与符号表征:武定彝族建筑景观塑造研究
    出版时间: 2020年06月
    本文以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彝族自治县为例,探讨景观、认同空间与符号表征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1)对景观的认同形成了集体认同与自我认同,这样的认同反过来塑造了新的认同空间和建筑景观;(2)对文化的认同衍生出认同空间,建筑景观通过符号选择对认同空间进行表征。以上两条途径共同演绎了空间生产的路径。
    关键词:
  • 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蒙古族牧民居住生活变迁及原因分析——基于内蒙古包头市×嘎查的田野调查
    出版时间: 2022年04月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包头市×嘎查的田野调查,梳理新中国成立后至今蒙古族牧民“游牧-半定居-定居”居住生活的变迁,包括生活方式、活动空间、建筑形式三个方面的变迁历程,并分析造成居住生活变迁的生态、政策、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五十年代,人们还普遍住在蒙古包里,过着游牧生活。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草原由完全自由的游牧时代进入大集体时代,草场、牲畜皆为集体所有。20世纪80年代,大集体时代结束,进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代,在这个时期游牧的生活方式全面结束,进入定居放牧时代。
    关键词:
  • 历史记忆、景观符号与民族认同建构研究——基于贵州仡佬族村寨的景观符号考察
    出版时间: 2022年12月
    本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首先,本文通过观察景观符号,找出具有代表性的本土特色符号;其次,本文结合记忆文本,包括文献资料、口述材料、景观介绍词、民俗活动等,分析景观符号在历史中的生成与演化;最后,本文探讨景观符号所蕴含的民族认同多面性与趋同性以及当代重塑景观符号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