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蒙古族牧民居住生活变迁及原因分析——基于内蒙古包头市×嘎查的田野调查
作者:
刘朦
出版日期:
2022年4月
报告页数:
21页
报告字数:
14240字
所属图书:
魁阁 2021年第2期(总第5期)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04.33-53
关凯
郭建斌
李晓斌
摘要: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包头市×嘎查的田野调查,梳理新中国成立后至今蒙古族牧民“游牧-半定居-定居”居住生活的变迁,包括生活方式、活动空间、建筑形式三个方面的变迁历程,并分析造成居住生活变迁的生态、政策、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五十年代,人们还普遍住在蒙古包里,过着游牧生活。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草原由完全自由的游牧时代进入大集体时代,草场、牲畜皆为集体所有。20世纪80年代,大集体时代结束,进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代,在这个时期游牧的生活方式全面结束,进入定居放牧时代。
关键词:
生活方式
蒙古族
建筑形式
变迁原因
作者简介:
刘朦:
云南大学讲师,主要从事建筑艺术人类学研究。
相关报告
云南鹤庆班榜村竖房上梁及安放瓦猫仪式的田野调查
建新村村庄特色
古代蒙古族逻辑思想研究的意义及概况
古代蒙古族前逻辑思想
古代蒙古族逻辑思维
蒙古因明
古代蒙古族逻辑思想主要特征及其历史文化背景
赤峰和本地蒙古族居民
巴州蒙古族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乌鲁木齐市蒙古族现状调研报告
文章目录
新中国成立后至50年代:游牧时代的蒙古包
(一)生活方式
(二)活动空间
(三)蒙古包形式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半定居时代的土坯房与蒙古包
(一)生活方式
(二)活动空间
(三)土坯房建筑形式
20世纪80年代至今:定居时代的砖瓦房
(一)生活方式
(二)活动空间
(三)砖瓦房建筑形式
(四)蒙古包的演变
(五)楼房
原因分析
(一)生态环境变迁
(二)国家政策变迁
(三)经济体制变迁
(四)蒙汉文化交融
·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