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傅慧芳
机构: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个人简介:

博士、教授。现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福建省领导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委组织部领导干部考试专家库专家、福建省公务员考试专家库专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省软科技项目、省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18项。在《政治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3篇论文被《新华文摘》转载、摘要,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论文《中国公民意识的本土特质》荣获福建省第十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公民意识建构的中国理路》荣获福建省第十一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公民网络参政需求的增长与制度回应的博弈》荣获福建省第九届社科成果三等奖。被授予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校“‘宝琛计划’中青年高端人才”、校首批“百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校第四届“十佳青年教师科研先进个人”等称号。

  • 公民意识的时代性与本土化
    傅慧芳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
    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意识的重要形式,是民主政治的支撑,也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当前国内公民意识题域的“面”上论说成果较多,集中停留在以西方的公民意识理论中的普遍性来解读和嫁接中国的公民意识培育,而淡化了公民意识的本土因素和中国特色。本书将当代中国的公民意识研究置于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下,既凸显中国本土文化传统和当前的社会结构,又突出时代特征,围绕中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来进行,在解读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本质的基础上,厘析社会主义与公民意识结合的内在基础,审视当代中国公民意识培育面临的状况、问题,反思其中的得与失,探究“应然状态”下公民意识功能实现的条件与机制,考察中国公民意识培育的资源构成,从中获得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的依据与规律,努力促进我国公民意识的健康成长。
  • 中国公民意识的培育问题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70085562今天,我们探索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培育问题,如果不能谛听中国涌动的时代浪潮,不能根植于中国现实和历史的运动过程,我们的思考就必定是苍白和无力的。
    关键词:
  • 公民意识的学理渊源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认为,意识(包括感觉、思想等)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马克思指出:“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自然是由公民现象这种社会存在派生出来的,具有历史性、具体性和社会性特征。随着人类物质生产水平、社会交往方式以及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的变化,公民意识的价值和内涵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公民意识作为对公民现象的主观映像,不是一种纯粹的“镜像”,而是现实“镜像”在大脑中的观念性创造。
    关键词:
  • 公民意识的本土化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
    “西方公民意识”由于型构了一个能够自我解读、自我衍生、自我指涉的“全球化”知行模式,长期以来被视为一种高度成熟、影响广泛的体系,而得以在中国展现与引介。诸多公民意识的“异土”外显式浅表研究涵盖了本土化的内隐式深入研究,显露了研究的通约性局限。对中国公民意识研究颇具症结性问题的求解,需要探析一种新的基点,进行一种本土化的钩沉。公民意识的本土化研究作为公民意识自身建设的机理所在,是对中国公民意识非内源性生成的一种消解,同时也是中国公民意识自主成长、自主培育的一种彰显。
    关键词:
  • 中国公民意识的当代语境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
    “当代中国”综合表述的是我们民族、国家所处的现实样态,它一端牵系着悠久的历史,另一端则连接着未来。当前,中国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价值观念的理性化为表征的现代化进程突飞猛进,全球化、网络化视野的经济、政治、文化对话正逐步展开,国家政治体制、经济运行机制、利益分配格局处于全面而激烈的变革之中,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规范等面临着整体而剧烈的转型,中国的未来及走向引人深思。美国思想家加尔布雷思曾说过:“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公民是组成国家的基本社会细胞,国家的美好图景与公民的现代化休戚相关,而公民意识是确证“公民身份”的关键要素与核心,因此,解读公民意识的当代价值,考量时代主潮对公民意识提出的诉求和挑战,形塑与国家发展大局相匹配、与社会进步要求相适应的公民意识体系的理想范式,促进当代中国公民的精神自觉、行动品质及智力能力提升,培育出以“改变世界”为担当的公民主体,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
  • 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现状审视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
    中国占主流的公民意识测量工具,引用和借鉴了西方的测量工具,更多关注对政治态度的测量,关注公民对个体权利的重视,而缺少与中国现实国情、文化、社会传承的结合,缺少对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社会责任对公民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也难以展现近年来在全球化、 网络化、现代化进程中, 公民意识的基本特点及其变迁情况, 因而对中国公民意识的整体表述和全面反映难免有些褊狭。
    关键词:
  • 当代公民意识培育的传统文化根基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
    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与自己的传统文化一刀两断,尽弃其传统文化而重新开始。中国几千年历史形成的独特而丰富的传统文化,至今仍然对国民性格、心理结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传统文化在历史与岁月的沉积中一些元素已经与时代相脱离,无法满足现实社会的需要。因此,当代中国公民意识培育,需要客观公正地审视和厘析传统文化对公民意识产生的影响,一方面牢牢把握传统文化的主体脉络,取其精华作为公民意识发展的根基;另一方面促进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在扬弃的动态过程中实现传承发展,以夯实当代中国公民意识培育的基础。
    关键词:
  • 发达国家公民意识培育的经验借鉴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还很不平衡,公民意识培育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发达国家经历了长期的资本主义发展和公民社会沉淀,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公民意识培育体系,它们的整体的公民意识状态相较我国来说,也是比较成熟和稳定的。习近平指出,“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我国的公民意识培育,既要立足于本国的国情和实际,探索和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育的理论和方法,又要借鉴国外先进的做法、经验,通过比较、综合两种体制下公民意识培育的有益做法和突出问题,取长补短、为我所用。
    关键词:
  • 当代中国公民意识培育的价值先导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
    公民意识作为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下的意识形态,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制于市场化水平、民主政治状况、社会组织的化育程度、文化观念的现代性等,需要整合各种资源、改善综合环境,为公民意识的培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仅仅有这些外部条件的支持,公民意识并不可能自发形成,更不可能自动维持。一种思维观念要在主体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更需要主体的认知、习得和体验,乃至吸收、认同和内化。因此,只有对公民意识进行积极主动的建构,将它纳入意识形态建设的范畴,围绕着公民意识培育的价值基点、认知体系、动力机制、实践模式等关键题域,通过核心价值体系自上而下的引领,通过中国梦梦想成真的动力支持,通过教育机构、大众传媒、社会家庭等全方位教育宣传,通过公民群体在公共领域实践中的领悟和积淀,才能在公民中真正确立起科学系统的,对自身、社会和国家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的公民意识,实现公民意识建构从外在向内心、从认知向行为、从自发向自觉的转换。
    关键词:
  • 当代中国公民意识培育的认知基础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
    社会成员由自然人转变为公民的显著标志,首先是社会成员对其公民身份、公民权利、公民义务等具有理性的认知,成熟的公民意识不会由社会存在自发产生,而只能借助于公民教育、公民的社会化过程来传承知识、启迪心智、化育品格,实现外在于人的社会存在向内在于人的意识精神转化,从制度化的形式公民资格向具有现代精神、文化意蕴的实质公民转换。亚里士多德就强调:“理智德性主要通过教导而发生和发展”。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全方位改革变迁,赋予了公民意识培育以新的背景和契机,为公民意识培育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思维、方法和手段。公民意识培育要紧贴时代旋律、把握时代脉搏,促进公民意识培育的主渠道——公民教育从零散混杂的教育向系统长期的教育、从地位含糊的教育向正规明确的教育转变。
    关键词:
  • 当代中国公民意识培育的实践向路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
    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实践是活力之源,在一定意义上,公民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的主动性和能动精神体现了一个社会公民意识的整体水平,代表了公民意识教育的价值要求。因此,公民意识教育在经过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理性认知为基础的教育后,最终还必须回归实践,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领域的公民实践活动中不断促进公民意识的发展和提高。其间要特别关注公民规范通过实践内化为公民意识的规律以及公民素质养成从知到行的规律,将大量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实际以最鲜明的方式融入公民意识的培育中,实现现实生活实践与公民意识养成之间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