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乔德华
机构:、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
个人简介:

1964年5月生,甘肃灵台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兼任甘肃省政协智库专家、甘肃省供销合作联社智库成员、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寒旱农业科学》期刊审稿专家。1985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从事小麦、糜谷等粮食作物育种栽培,百合、玫瑰等花卉开发,西瓜、辣椒等瓜菜作物育种及种业开发,《甘肃农业科技》期刊编辑,并从事科研管理工作多年。参加完成“西瓜新杂交种选育”等课题13项,主持完成国家“十五”攻关项目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专项、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后扶贫时代甘肃省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研究、甘肃软科学专项科技扶贫重大问题研究等课题16项;获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国家商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78篇,其中核心期刊20篇;主编出版专著7部;主持或参与完成地方农业发展规划及产业可研报告30余项。

  • 文化新村
    孙占鳌魏胜文 李有发 乔德华 出版时间: 2019年10月
    本书选取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银达村作为“中国百村经济社会调查”的研究对象,不仅有意于发掘一个地处西部的传统村落“因文而名、因文而兴、因文而荣”的历史变迁,追寻乡村文化发展印迹、展现群众文化活动魅力,更有心于探究典型村落如何适应时代变革、坚守文化自信,揭示其何以实现经济社会与乡村文化协调共进,为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特别是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决策参考。
  • 银达村历史沿革、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传统
    出版时间: 2019年10月
    银达村属酒泉市肃州区银达镇所辖村之一,是一个久负盛名的乡村文化典型村落,是酒泉市乡村文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代表。本文介绍了银达村历史沿革、自然地理环境、经济传统与生计模式,以及历史文化传统与风土人情。
    关键词:
  • 甘肃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报告
    出版时间: 2024年03月
    本文阐释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三大逻辑关系,梳理了甘肃脱贫攻坚取得的七项历史性成就,分析了甘肃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面临的六个主要问题,从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政策衔接、规划衔接、工作衔接,以及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农民收入增长与分配机制有效统筹、富民产业培育与乡村产业振兴有机结合、生态产业化与乡村生态振兴有机结合、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与乡村人才振兴有机结合等八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并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逐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提升农民内生发展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快乡村产业振兴步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指出了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
  • 甘肃省乡村产业振兴路径研究报告
    出版时间: 2024年03月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甘肃省加快构筑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产业体系,形成以“牛羊菜果薯药”六大产业为主导、地方特色农产品为补充的农业产业新格局,农业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快速集中,培育壮大了一批特色优质农产品,持续提升特色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但仍然存在短板弱项:乡村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新型经营主体整体实力较弱,技术、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供给不足。为加快乡村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强化现代农业体系,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突出区域特色优势,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聚集强链补链措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展乡村产业职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实现产业效益倍增;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发产业发展动力。
    关键词:
  • 甘肃沿黄农业产业带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出版时间: 2024年03月
    本报告分析了甘肃沿黄农业产业带高质量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并以甘肃沿黄灌区重要城市白银市为重点研究区域,剖析了该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从优化农业结构,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引领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推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建设,助力农业现代化;巩固农业基础优势,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提升农民科技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六个方面提出促进白银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 甘南生态农业现状与高质量发展对策
    出版时间: 2024年03月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主体功能区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发展高质量生态农业为甘南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促进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但也面临自然资源约束强、生产管理粗放、经营主体能力弱、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诸多限制因素,未来需坚持绿色化、集约化发展方向,推进农业设施化、机械化进程,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创新与推广体系,深化三次产业融合,提升风险防范保障能力,加强生态农产品监管,助推甘南生态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