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汤玉权
机构:
个人简介:

汤玉权,广西柳州人,博士。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广西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三农』问题与社会治理。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项,其他各级各类项目多项。出版专著《利益、参与与地方治理》、编著多部,在《社会科学研究》《社会主义研究》《东南学术》等刊物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 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的就业促进政策研究
    汤玉权 出版时间: 2020年05月
    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关系我国未来城乡健康发展的重要部署。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而人口城镇化的关键,又首推就业问题的解决。民族地区由于城镇化发展总体滞后,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更为迫切,人口城镇化也成为必然途径。但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就业问题的解决,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来自政府公共政策的支持更为重要。基于此,本书以广西为例,研究新型城镇化战略中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的就业促进政策问题,提出了促进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就业的若干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的就业促进政策研究
    出版时间: 2020年05月
    中国已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71179250而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特征,又体现在多个方面,如“社会生产力发展尚不充分,仍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发展仍然不平衡,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经济和社会公平需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平衡,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人与自然发展仍然不平衡,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求;经济建设与总体安全仍然不平衡,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以及“民主、法治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71179251;等等。对于民族地区来说,“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除了同样具有上述表现,还突出表现在与中东部地区相较的地区不平衡发展上,其中就包含城镇化水平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不仅制约着民族地区内部的发展,也影响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为此,研究民族地区如何促进城镇化水平的发展,从而实现我国地区间发展的均衡,在新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关键词:
  • 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的基本逻辑
    出版时间: 2020年05月
    要进行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就业的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民族地区为什么也要大力推进人口城镇化建设?它是在一个什么样的逻辑下展开实施的?抑或说,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当下这么迫切?对此问题,本书认为,民族地区大多地处祖国边陲,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屏障,其特殊的内外部环境和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多生态等人文地理区域,使得民族地区的城镇化道路相对更加复杂,也更具特殊性71179277,因而其人口城镇化也更具内在价值。其实施逻辑,可从价值逻辑、现实逻辑和政策逻辑三个层面来理解。
    关键词:
  • 广西人口城镇化的就业形势
    出版时间: 2020年05月
    本文将以广西为例,探讨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的就业形势、困境及其解决之政策。本研究认为,人口城镇化中的核心问题是就业问题。只有充分就业,获得稳定而持续的收入,才能在城镇立稳脚跟,具备在城镇生存发展的基础,因而进入城镇后的就业问题就成为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关键。评估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的就业形势,则是明确政府职责以及政策制定的基础。
    关键词:
  • 广西人口城镇化就业的特点与规律
    出版时间: 2020年05月
    了解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就业的特点与规律,是进一步认识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就业问题的基础。而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就业的特点与规律,又需要在与发达省市人口城镇化就业的对比中才更易理解。由此,本文将通过对比发达地区人口城镇化就业与广西人口城镇化就业的现状,包括就业渠道、就业去向、择业意向、就业方式等,来探究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就业的特殊性与规律。
    关键词:
  • 广西人口城镇化就业的制约因素
    出版时间: 2020年05月
    总的说来,从国家宏观政策和广西城镇化发展需求以及农民自身的需要来说,当前广西的发展都具有了人口城镇化就业的有利方面。但另一方面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即存在着一些制约人口城镇化就业的因素,这些因素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本文从区域产业结构、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与培训情况、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农民的城镇就业能力等方面,采用资料分析与实证调查的方法,分析广西人口城镇化就业的主客观阻滞因素。
    关键词:
  • 促进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就业的政策建议
    出版时间: 2020年05月
    本书以广西为例,阐述了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进程中的现状、制约因素及提出的进入城镇就业创业的需求,尤其是对政府的支持要求成为“重中之重”。从而,农民进城就业与政府的服务职能、维护社会稳定职能以及发展经济职能等形成了互动,通过这样的互动,就业将经由政府得到权威性分配。依据戴维·伊斯顿的理论,这就形成了一个政治系统。71179444而农民对于城镇化就业的需求,则可以看作一种影响系统事件的“输入”,政府对这些需求经过集中、加工处理后转换成产品,形成决策,就是政治系统的“输出”。“输出”的直接结果,就体现为促进农民城镇化就业的公共政策。为便于研究,本书将就业政策细分为就业与创业政策,本章从政策“输出”的角度对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
  • 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的就业促进政策研究展望
    出版时间: 2020年05月
    在中央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宏大背景下,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成为新城镇人口。从而,新型城镇化的实质就是人口城镇化。占国土陆地面积大部的中西部地区多为民族地区,在中央提出“三个1亿人”的目标下,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既是机遇,是动力,也是极大的挑战。要实现“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目标,民族地区政府必须拿出切实措施,不仅要让农业转移人口就近落户城镇,更重要的是要让这些转移出来的农业人口在城镇中“能就业”,以就业促进城镇化,以就业留住人力资源。因而促进就业是民族地区实现新型城镇化、就近城镇化的必由之路。然而,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历史际遇等多方面原因的限制,形成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为滞后的现状。突出表现为:中小型企业数量较少、农民文化水平总体较低、城镇就业技能较缺乏等,影响了人口城镇化的推进,实现就近城镇化的难度也更大。而同时,民族地区农民又有着较为强烈的城镇化意愿,并对政府在促进就业方面提出了较大需求。依据政治系统的“输入—转换—输出”的一般系统分析理论,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应当基于民族地区农民的实际需求,这是对责任政府与回应型政府71179445的根本要求。当然,按照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农民的就业需求输入后,政府对就业需求的支持经过反应,产生了农民就业的公共政策输出,但公共政策输出后,还需经过“反馈环”,即进城农民对政府政策输出做出反应,经与政府沟通,政府做出下一步的可能行为,从而产生新一轮的政策输出。新一轮的输出、反应、信息反馈和由政府做出的再反应的运动过程,促进进城农民的就业政策在未来进行不断调整,从而使政府的公共政策形成运动着的系列,永不间断。71179446本研究所提出的公共政策也由此具有暂时性、相对性。还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以广西为例说明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就业的问题与对策,是由于广西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即沿海、沿边,与发达省份广东相邻,与中部省份湖南、西部省份云南与贵州接壤,本身又是民族地区,多民族聚居、杂居。近年来,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较好,各项指标在全国排名处于中等,在民族地区中则排名前列。可以说,广西既走过了其他民族地区所走过的路,也在走着自己的路,或许自己走的路还能给其他民族地区一种参照,因而以广西为样本进行研究有一定的意义。同时,城镇化及其就业问题已成为全国性问题,在各省(区、市)工作中都被摆到了突出地位,本研究虽然是以广西为例研究人口城镇化的就业促进政策,但所涉及的问题与其他非民族地区也有不少共性,从而所提出的政策建议应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此,才是本研究的最大价值所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