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郭亚平
机构: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学院
个人简介:

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学院讲师。

    暂无内容
  • 2019~2020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工作、生活与心理状况调查报告——基于“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数据的分析
    出版时间: 2022年01月
    大学生从“象牙塔”跨入社会,从校园走向职场,实现了人生重大的角色转变,并逐渐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我们需要关注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大学毕业生就业、生活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基本状况及可能面临的问题。本报告利用“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2019年和2020年的毕业生调查数据,围绕就业、生活和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呈现中国大学毕业生的生存现状。研究发现:疫情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明显,大学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工作的比例有所上升,进入民营企业工作的比例下降;大学毕业生实际薪酬与收入预期仍旧存在相当差距;相当比例的大学毕业生表现出失业隐忧情绪、“跳槽”现象;大学毕业生工作满意度总体偏低,尤其是对工作收入和职业声望的满意度相对更低;大部分毕业生住房问题比较突出,居住质量相对不高;大学毕业生面临较大的生活压力,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大学毕业生是国家青年人才资源的重要力量,建议相关部门和机构积极关注大学毕业生面临的现实问题,帮助他们切实解决实际困难,促进他们更好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
    关键词:
  • 新职业群体社会声望的自我评价研究
    出版时间: 2022年10月
    本报告以北京地区新职业群体为例,分析了新职业群体社会声望自我评价的现状、问题和原因。总体来看,新职业群体对自身社会声望的评价普遍偏低,不同类型新职业群体的自我评价存在明显差异。与具有更高社会声望的职业群体相比,新职业的不稳定性、职业保障的不完善、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是导致新职业群体社会声望自我评价偏低的主要原因。在新职业群体内部,对文化资本和技能资本占有的差异是导致不同类型新职业群体社会声望自我评价差异的主要原因。新兴职业已经融入并显著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新职业群体也应该获得与职业角色相匹配的社会尊重和社会认可。为此,本报告最后提出了提升新职业群体社会声望评价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 中国大学生就业观念与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出版时间: 2022年12月
    近几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总数不断突破历史纪录、增加速度显著加快,加之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明显,以致大学生就业遭遇异常严峻的挑战。为积极应对大学生“就业难”,本报告使用“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数据,纵向对比分析了2018~2021年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状况的新特征、新趋势以及疫情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在校大学生择业体现出非常明显的“体制内偏好”,并且这种体制内偏好呈现逐年加强趋势。选择去三四线中小城市、小县城、基层乡镇和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比例呈现增加趋势。②在校大学生就业心态总体比较乐观,就业信心充足,虽然在新冠肺炎疫情后有所削弱,但大部分学生对自身就业还是充满信心。③2018~202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总体变化不大,疫情后出现小幅度下降,但总体平稳。④2018~2021届大学毕业生工作收入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但疫情后增长率下降;疫情后大学生工作满意度下降明显。⑤疫情带来的累积性和持续性影响,叠加外部市场环境影响,2018~2021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稳定性变差,失业担忧情绪呈增长趋势。为促进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本报告提出了“施政策”“细服务”“稳心态”“定规划”“强保障”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 2018~2020年中国大学生健康状况与健康行为调查报告——基于“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数据的分析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青年健康是青年发展的关键,也是国家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本报告利用“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2018年、2019年以及2020年3月疫情期间的调查数据,对大学生的基本健康状况、健康行为和疫情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进行分析,全面呈现当下大学生的健康状况。研究发现,大学生自评健康状况良好,但量表的测量显示大学生身体症状和器官功能健康状况一般,近三成大学生患心理疾患的风险较高;此外,大学生注重体育锻炼,但不吃早餐、吸烟、喝酒、熬夜等行为也危害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疫情对大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亟待关注,数据显示大学生健康状况整体较好,但仍有部分大学生的睡眠和心理健康受到疫情影响。大学生健康是保障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基础,高校应充分发挥引导和教育的功能,在大学生中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并培养大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