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周晓丽
机构:中央民族大学
个人简介:

女,河南漯河人,200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行政管理学系,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主要从事公共危机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教学研究。近年来在《江苏社会科学》、《东南学术》、《四川大学学报》、《公共管理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还有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和《中国政治》全文转载。参与国家级课题3项,参编教材多部。

  • 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
    周晓丽 出版时间: 2008年11月
    本书研究的对象是我国不断出现的灾害性公共危机事件。之所以作出这样的研究定位,一方面在于,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依存度的增加,各种各样的公共危机事件频繁涌现;另一方面在于,公共危机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如果不能对其作相应的分类,就无法研究相应的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具体过程并进行有效的治理。我国原本就是一个灾害性公共危机事件多发的国家,各种自然灾害、技术灾害、环境灾害、公共卫生灾害、人为火灾或爆炸的产生日益频繁,所以本书把研究限定在那些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引起的,威胁到社会公共或共同的安全或利益,要求政府以及社会其他主体迅速采取措施加以应对的完完全全的“公害物品”。灾害性公共危机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相应的组织体系、法律体系以及具体的运作机制,灾害性公共危机的治理只能是一片混乱,难以达到应有的目的。要想合理应对灾害性公共危机,就要建立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组织系统,统一指挥、分工协作的组织体制,以及体系完备、责任明确、权利保障合理的法律体系和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方、运转高效的公共危机治理机制。“三制”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一方的缺失或不足都会对灾害性危机的应对产生不利影响。但在同样的条件下,机制的完备可以弥补体制或法制方面的某些不足,反之亦然。总体来说,“三制”的实行是灾害性危机事件得以有效治理的关键。传统经济学一般认为市场能够有效处理私益物品,国家和政府提供公益物品和服务。实践证明,这种政府与市场二元分析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种理论判断对于复杂的现实事物显得过于简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理解与创造。灾害性公共危机的治理既具有公益性质,但同时随着公共危机范围和对象的不同又存在着不同的结果,单纯的市场或政府治理的制度安排都不可能完全适应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这一复杂的公共事业。因此,政府在提供灾害应对和治理服务时,在人、财、物方面有时也会“力不从心”,当然,单纯市场也不是能解决政府失灵的“灵丹妙药”。所以本书的思路是:灾害性公共危机的治理是政府的天职,这是不可否认的,也是必需的,但是政府在进行单中心治理时必然会存在着众多的问题:一是政府权力的扩张。缺乏相应的公共危机治理的法律和制度,造成了政府危机治理中的随意性乃至对法律权限的突破,不知不觉偏离正确轨道。二是财力不足。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公共危机事件的不断出现,必然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财政压力。所以可以对公共危机治理的相应环节进行分解,通过多样化的公共物品供给途径,来减轻政府危机治理的财政压力。三是治理效率低下。由于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存在着博弈,会出现花大钱办小事乃至不办事的现象。这都是单中心治理产生的问题。但是第三部门的发展壮大、公民性的培育,对促进灾害性公共危机的顺利治理和和谐安定社会的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灾害性公共危机的多元复合治理不仅是提高公共危机治理效率的需要,也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由于本书把灾害的应对当作是一个复合合作治理的过程,所以本书一方面针对我国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体制、机制和法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实际建构了灾害性公共危机应对的体制、机制和法制框架。另一方面强调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应是一个强调公众、社会力量参与为特征的治理模式。在这种治理模式中,要发挥政府在危机救治中的主导作用,因为公众心理的脆弱,他们需要强大有力的政府;建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协同合作机制,发挥非政府部门的力量,实行合作共治;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与合作,利用媒体发布信息,传达精神;加强全球合作,提高我国危机救治效率,降低救治成本。另外,论文也综合分析了我国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的根本目标以及政府、相关组织、公众提高灾害应对能力的路径选择。
  • 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研究导论
    出版时间: 2008年11月
    本文首先阐述本书的选题背景及依据,提出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灾害性公共危机事件研究的必要性,明确其研究意义;其次系统阐述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研究的国内外现状与文献综述;最后提出本书的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关键词:
  • 灾害性公共危机:一个当代社会必须正视的重大问题
    出版时间: 2008年11月
    本文主要介绍公共危机及其灾害性公共危机的概念、类别、成因及其危害,并对西方国家的风险社会理论作详细的介绍。灾害作为对人类生活和环境带来损害的事件或现象,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其对人类的侵害和困扰也更加频繁和猖獗。当灾害降临之际,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与危机管理决策正确与否,往往不仅关系到灾害处置的结果,通常还可以表现出政府的效能。所以,对灾害性公共危机事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灾害性公共危机产生的因素分析
    出版时间: 2008年11月
    本文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灾害性公共危机产生的相关因素,如人与自然相处的非和谐性,经济发展中的偏差,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缺失,全球化形势之下危机的放大和延展以及人类危机治理能力的局限性等等。
    关键词:
  • 我国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的理论分析
    出版时间: 2008年11月
    本文主要通过对危机治理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提出它们在应对或治理危机中的作用。借助于公共物品和多中心理论来对我国公共危机治理的属性以及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政府全能”的理念进行反思,来说明公共危机治理中不仅需要政府,但 在政府治理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市场、第三部门、媒体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 我国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现状:体制、机制与法制层面的审视
    出版时间: 2008年11月
    本文主要对制约我国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的一些因素以及体制、机制与法制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求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关键词:
  • 若干发达国家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体制、机制与法制层面的考察
    出版时间: 2008年11月
    本文主要是分析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在应对灾害性公共危机方面的做法,特别是在体制、机制和法制方面对我国灾害性公共危机的借鉴及其启示。
    关键词:
  • 若干国内外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案例的实证分析
    出版时间: 2008年11月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的实证分析,指出了我国在应对这方面危机时的优势与不足。通过对日本在地震灾害应对成败经验的总结,对于我国起步较晚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该国对灾害过后危机治理机制的完善,在很多方面也是我国在危机治理方面有待解决和提高的问题!
    关键词:
  • 我国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对策:目标设计与路径选择
    出版时间: 2008年11月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的根本目标以及使其顺利治理的其他路径选择。由于本文把灾害的应对当作是一个复合治理的过程,所以,在本文中分析了第三部门在危机应对中的作用和社会各主体应对危机时合作的理论基础。如信任重建和各主体能力提升的路径等等。
    关键词:
  • 我国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对策:体制、机制和法制的创新
    出版时间: 2008年11月
    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体制、机制和法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来建构灾害性公共危机应对的体制、机制和法制框架。面对风险社会的来临、灾害的增多,建立有效的各种灾害性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体制,打破条块分割、增强政府应对各种公共危机事件的技术和资源调动能力、配合能力成为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改革不容回避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 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研究结语
    出版时间: 2008年11月
    本文总结了本书的研究内容,作为一个灾害性公共危机事件多发的国家,中国的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应该从我国的现实出发,构建一个体制、机制和法制相互配合,互相支撑,社会各个主体密切合作和参与的复合治理框架。在危机应对中,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以法制来约束公共危机的治理行为,以法治的理念指导各行为主体,从事前准备、事中应急、事后恢复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危机管理。同时,为了全面提高我国的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水平和能力,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今后我国的公共危机治理体系必须是一个在法制、组织、资源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体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