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柳皑然
机构:北京大学社会研究中心
个人简介:

北京大学社会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暂无内容
  • 家庭背景对子女教育成就的影响
    出版时间: 2019年05月
    作为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渠道与阶层代际传递的重要机制,教育历来是社会科学关注的主要议题之一。国际现有的研究显示,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通常以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以及家长的职业这几个标准来衡量)对于儿童的教育成就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儿童的教育成就也因此从早期就出现不平等的情况。具体来讲,来自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儿童在教育成就方面显著低于来自更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儿童(Duncan et al.,1994;Duncan et al.,1998;Duncan et al.,2010)。以往的研究对于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持有不同的观点。一部分研究认为,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家庭间经济资源的差异。具体来说,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有更高的收入和更充裕的财富,这使得这些家庭的家长可以购买更多且质量更优的教育产品和服务,如为孩子请家教、送孩子去补习班或课外辅导班等。同时,相对于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家长,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家长还有能力改善家庭的居住环境,如购置图书和电子产品等,从而为儿童营造一个稳定和有利于认知能力与学业发展的家庭物质环境(Becker & Tomes,1994;Duncan et al.,1994;Kaushal et al.,2011)。与以上这些认为经济因素对于教育成就有十分重要影响的研究不同,另一些研究认为,导致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儿童在教育成就方面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背景家庭的家长在养育儿童的行为、策略与态度方面存在不同。比如,来自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家长普遍具有较高的受教育程度,从而对于教育的重要性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认同。这使得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儿童的教育事务中,更加关心和注重自己孩子的学业发展和成就(Lareau,2011;Mayer,1997)。
    关键词:
  • 家庭养育观念及其影响因素
    出版时间: 2019年05月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人对家庭教育及子女成长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家长普遍把孩子的教育与发展看作家里的头等大事,并注重在此方面的物质与非物质投入。尤其随着我国正在经历的剧烈的社会经济变迁,比如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养育和教育成本提高,育儿观念和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少家庭存在育儿焦虑。家庭教育的问题也受到了国家和政府部门的关注,全国妇联等九部门在2016年底共同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旨在推动“十三五”时期家庭教育工作创新发展,促进儿童全面健康成长。可见,家庭如何更好地为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教育和养育的资源与氛围,不仅直接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现实生活和切身利益,还折射出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消费形态,关系到中国社会未来的国民素质。家庭对下一代的发展与成就的影响不言而喻。家庭背景对社会地位获得的作用是社会流动与阶层代际传递研究历来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家庭背景作为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主要通过两大作用机制影响人的发展与成就:一是提供家庭经济资源,二是提供家庭非经济资源。而晚近的研究发现,后者的作用要比前者更大一些(Mayer,1997;Heckman,2006)。作为家庭非经济资源的重要表现,家庭养育观念——泛指家长在子女照料和养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已被大量的理论和经验研究证明是影响儿童的认知功能、心理健康、个性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Chan & Koo,2011;Liu & Xie,2015)。比如,美国的学者发现,美国社会中儿童的教育分化主要源于家庭养育模式的分化。具体而言,来自较高社会阶层的父母由于具备更高的文化水平,会更加有条理地安排儿童的课余时间,并且会有意识地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来自较低社会阶层的父母对儿童的成长则采取“放任自流”的做法。这些差异虽然不源于家庭经济水平的差异,但其对儿童的教育成就与发展的影响却比家庭经济资源的影响更加深远(Lareau,2011)。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