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李竞博
机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
个人简介:

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后,现任教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经济学、人口老龄化;在《人口研究》、《中国人口科学》、《人口学刊》、《人口与经济》和《南开经济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著作3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重大课题多项。曾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论文奖二等奖、第七届人口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第十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人口学会第四届全国青年学者人口研究论坛优秀论文奖等。

  •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劳动生产率
    李竞博 出版时间: 2021年05月
    经济增长是众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所实现的综合提升,在一定时间内,可通过生产要素的投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无论是经济增长理论,还是目前专注经济增长领域的实证研究,都认为生产率提升是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源泉,经济增长的实质即生产率的提升。在人口老龄化不可逆转的情况下,分析其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对于深入了解经济增长的源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及其机制。宏观视角的研究采用“八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期间29个省(区、市)的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分解、中介效应模型方法研究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和影响机制。另外,微观视角的研究利用“中国雇主-雇员匹配数据追踪调查”截面数据,采用稳健标准差的一般线性回归模型检验了人口年龄结构与工资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我国的省际劳动生产率发展差异显著,并且地区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阶段性。同时,我国区域间和区域内的劳动生产率发展差距均呈现缩小的趋势,区域发展不平衡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全国的劳动生产率最终呈收敛趋势;东部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内部差距波动性较大,但最终呈缓慢收敛趋势;中部地区劳动生产率变化最为平稳,并以平稳的速度最终收敛;西部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内部差距变化最不平稳,波动性较大。第二,人口转变是长周期的动态过程,伴随不同时期人口转变的规律性结果,人口机会窗口的表现形态呈动态变化,人口红利形态也随之向动态转型。第一次人口红利是数量型人口优势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及转型过程中生产要素需求的有机结合,积极的就业政策和高劳动参与率是获取人口红利的主要路径;劳动年龄人口减少、抚养比升高导致人口老龄化及第一次人口红利的人口基础发生转变。在劳动力资源越发稀缺的情况下,人力资本越发雄厚,成为经济增长转型的积极因素。从劳动参与率向劳动生产率转型,是继续收获人口红利和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求。人口红利实现途径从劳动参与率向劳动生产率的转型是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经济发展和人口转变的自然结果。第三,短期内,当期的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为负,滞后一期的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为正;长期内,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长期效应并未凸显。改进模型进一步证实了人口老龄化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形。在不考虑其他控制变量影响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最大劳动生产效应的拐点位于10.61%—12.48%;在考虑其他控制变量影响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最大劳动生产效应的拐点前移至8.65%—8.79%。第四,人口老龄化通过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个中介因素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和方向略有不同,正因如此,人口老龄化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在不考虑其他经济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技术进步能够解释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44.89%,纯技术效率能够解释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4.14%,规模效率能够解释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2.82%。在考虑其他控制变量的情况下,技术进步解释人口老龄化的部分影响被其他变量稀释,技术进步能够解释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16.20%,纯技术效率对劳动生产率的中介效应不显著,规模效率的中介效应解释程度为4.10%。第五,人口老龄化与创新之间呈倒“U”形关系。随着人口老龄化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最初对创新有积极的影响,但当人口老龄化达到一定水平后,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将对创新产生负面影响。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拐点位于8.2%—12.2%,当人口老龄化超过峰值后,人口老龄化将对创新产生不利影响。第六,微观视角的研究证实,劳动生产率的年龄峰值位于25—29岁,25—29岁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比其他组别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平均高5.73%。年龄对工资影响的峰值位于25—34岁,从4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工资逐渐降低。控制变量的加入削弱了年龄对工资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 中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趋势——意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出版时间: 2021年05月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是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因素,其中,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其投入规模与质量决定了生产部门的规模与效率。但是,我国于2000年左右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且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较快。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验证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
    关键词:
  • 人口老龄化与劳动生产率相关研究概述及其数理基础
    出版时间: 2021年05月
    国外学者在不同数据来源基础上对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成果丰富;国内研究视角更多集中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方面的影响,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认识其对经济增长本源影响的研究存在较大分歧,二者之间是线性关系还是非线性关系,学术界未有统一判断。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综述,并介绍了其数理基础。
    关键词:
  • 中国劳动生产率发展现状——基于收敛性分析视角
    出版时间: 2021年05月
    本文采用劳动生产率对数值的标准差衡量劳动生产率的波动性,检验了全国和东部、中部、西部各地区间劳动生产率的收敛趋势,结合各个收敛性检验结果可知,我国的劳动生产率收敛呈现显著的区域性和阶段性,不同区域范围内的劳动生产率收敛程度和收敛速度因各自的资源禀赋差异而截然不同。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三点政策建议:提高资本投资率;适当控制就业人员增长率;缩小地区间的技术进步率差距。
    关键词:
  • 人口红利实现路径转型:从劳动参与率转向劳动生产率
    出版时间: 2021年05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人口形态转变改变了生产要素组合形态,从而导致人口红利的收获路径随之变动。本文立足中国实际,构建了人口转型—年龄结构转型—人口机会窗口转型—人口红利转型的理论分析框架,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收获人口红利的历史经验,探索和展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继续收获人口红利、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路径。
    关键词:
  •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出版时间: 2021年05月
    本文将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从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发展规律出发,在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人口年龄结构最主要的特点,并且未来不可逆转的背景下,分析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长期和短期影响,以及在控制其他经济因素的前提下,揭示人口老龄化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
    出版时间: 2021年05月
    本文就长期范围内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负向影响是否可以通过其他作用途径中和或是增强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和解释。参考国际上,丹麦、德国等国家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却劳动生产率水平高的状况,可得出人口老龄化可以通过其他中介变量的作用减弱对劳动生产率的负向影响的判断。本文将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从生产环节入手,剖析人口老龄化在生产环节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机制。
    关键词:
  •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创新的影响
    出版时间: 2021年05月
    在人口年龄结构转型的背景下,技术进步是影响劳动生产率变化的重要途径,人口老龄化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与应对策略应是决断下一阶段创新型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依据。技术创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本文进行了理论检验和模型分析,通过实证研究论证了人口老龄化对创新呈现出稳定的倒“U”形非线性特征,得出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人力资本水平、科技行业发展和产业结构是影响人口老龄化与创新之间关系最主要的控制因素,提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系列政策建议。
    关键词:
  •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生产率和工资的影响:微观视角的分析
    出版时间: 2021年05月
    关注微观视角的人口年龄结构、工资和劳动生产率关系的研究,对认识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有研究对二者关系的探讨尚无定论,本文将由此出发,采用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主持设计和实施的“中国雇主-雇员匹配数据追踪调查”的数据,对人口年龄结构与劳动生产率、工资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期望进一步探讨劳动市场中三者的关系。
    关键词:
  •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与结论
    出版时间: 2021年05月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给经济增长带来了很大挑战,而劳动生产率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保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本文综合对人口老龄化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得出主要结论:我国的省际劳动生产率发展差异明显,并且地区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具有显著区域性和阶段性;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是“共富共享”的主要途径;投资率、社会就业人员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和折旧率对各地区内部的劳动生产率差距缩小具有一定的影响;经济发展形态转变是人口红利实现路径的必需条件;技术进步是影响劳动生产率变化的重要途径,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与创新之间呈现二次函数的关系形式。本文海简要介绍了二者间的关系检验,指出了这一研究的不足并提出展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