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何立军
机构: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
个人简介:

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秘书长兼法人代表,《社会政策研究》责任编辑,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长期从事政策理论研究工作,策划组织开展过“中国社区治理论坛”“中国社会治理50人论坛”等大型活动,在《中国行政管理》《江汉论坛》《社会政策研究》《中国社会报》《中国民政》等报刊上发表文章50余篇,出版《老杨群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金凤探索”》《社区基金会发展的国际经验与中国本土实践》《中国民政发展报告》等著作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完成民政部及地方政府委托课题10多项,对社会治理、社会政策等领域的政策理论与实务问题有深入研究。

  • 中国社会企业发展研究报告(No.1)
    何立军 徐家良 主编 出版时间: 2021年12月
    《中国社会企业发展研究报告(No.1)》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外社会企业研究中心与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共同合作的研究成果。本书根据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与社会企业服务平台(CSESC)共同编制并发放的“中国社会企业行业调查问卷”数据,结合各位作者的调研资料综合分析而成。本研究所说的社会企业,主要是指经过了社会企业认定或者正在申请认定的以解决社会问题为运作目标的、有经营性收入的企业和社会组织。本书由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地区报告、案例篇、附录六部分组成。总报告部分对中国社会企业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梳理,展望中国社会企业的发展前景,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分报告部分总体介绍了社会企业普遍的认证标准、运作模式和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深入探讨了社会企业发展面临的关键挑战。专题报告部分基于对社会企业的分析,衍生至社区服务、社会创新、社会创业、社会经济与环境治理创新等不同领域,从不同议题的切面分析社会企业的发展。地区报告部分通过北京、成都、顺德、杭州四个地区的报告,揭示了中国社会企业的发展现状。案例部分通过两个案例展示了优秀社会企业的共同之处。最后,附录部分对中国社会企业发展的大事进行了整体梳理。本书从对“社会企业”定义的探讨出发,明确了虽然目前学界对“社会企业”没有统一定义,但普遍认可社会企业具有以社会目标为驱动、以商业经营为手段的特征。我国社会企业萌芽于改革开放时期,经过艰难探索,在2015年社会创业的风潮下初步发展,并逐渐形成独特的中国模式。无论是社会企业的制度环境还是内部能力,近年来都有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社会企业广泛活跃在一线城市,成为我国社会治理的有益补充。未来,社会企业的发展既面临挑战,又存在机遇。只有通过法治化、专业化、职业化等途径,构建起发展支持网络,平衡社会企业的商业与公益属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治理效能。社会企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认证问题,国际上对社会企业有多种认证模式。目前中国社会企业的立法环境还不成熟,独立第三方推动认证可能是一个可行的选择。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社会企业可以细分为社会问题导向型、概念推广导向型、专业技术导向型以及混合发展导向型。提升社会企业认知度、强化社会企业运营专业化水平以及规范社会企业业务模式可以推动中国社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发展的一个持续性动力就是人才储备,因此,社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是未来一个热门的研究议题。目前,中国社会企业员工规模整体较小,以志愿者为主,人才质量较高,但是人力资源体系有待发展,未来还需要政府、社会、市场合力推动社会企业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中国社会企业的生态系统正在形成,社会企业生态系统的改善有赖于政策法规、融资方案、人力资源和支持机构四个方面的支撑。而社会企业的发展也会反哺环境,进一步促进第三次分配事业蓬勃发展,激活社区资源,促进社会创新,鼓励社会创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创新。北京、成都、顺德、杭州的社会企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积累了较好的发展经验,这些经验包括但不限于良好的制度供给体系、先进的发展理念、协调的政社合作体系以及深厚的慈善文化与创新精神。基于杭州与四川的案例,本书进一步推导出,社会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推动与努力,也需要社会企业强大自身、做好战略规划、建立核心竞争力。最后,本书列出了1950年2月至2020年12月中国社会企业发展的大事件,从而从全局上对中国社会企业的发展进行把握。
  • 2017~2021年中国社会企业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出版时间: 2021年12月
    社会企业是通过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形式,在许多领域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首先定义了“社会企业”,然后介绍了社会企业发展经历的阶段,阐明社会企业面临的发展困境,如制度供给缺乏、社会认知不足以及组织能力缺乏,倡导建立一个社会企业发展支持网络,促进社会企业合法性与专业化建设,提高社会企业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