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林震
机构: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智库中心
个人简介:

男,1972年6月生,福建福清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现任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智库中心主任兼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林业大学侨联主席。兼任北京市侨联常委、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理论与标准创新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副会长、北京生态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致力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制度与文化、生态文明制度与法治、生态环境政策、生态文化等领域的研究。

  • 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报告(2020)
    安黎哲 主编 ; 林震 执行主编 出版时间: 2021年12月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也因生态脆弱、水患频繁影响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和发展。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2019年秋天成为重大国家战略。北京林业大学在全国率先成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随后成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科技协同创新中心。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发挥新型高校智库和国家高端智库的作用,研究院创新“黄河生态文明绿皮书”品牌,整合学校多学科和交叉学科优势,联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协同创新研究,出版年度《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报告》,为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以根治黄河水患、促进高质量发展以实现共同富裕、讲好“黄河故事”以增强文化自信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流域存在的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需要更加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报告(2020)》是“黄河生态文明绿皮书”的第一本,以“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为主题,包括1个总报告和15个分报告。总报告首先从生态和文明两个维度阐述了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多样一体、文化体系多元统一的特征,进而梳理了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中人与黄河、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然后系统阐明了新时代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统筹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意义和内涵,全面分析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加强顶层设计、制度保障和基础研究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15个分报告包含三个方面的主题,一是对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现状和利用情况的分析,包括林业、草原和草业、湿地、冰川冻土、水资源和水利设施、生物质能源等;二是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开展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进展情况的分析,包括自然保护地建设、水土保持、沙化土地治理、矿山生态修复、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防治、城市绿色空间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是对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和保障系统的分析,包括“绿色智慧黄河”信息化建设和以黄河保护法为统领的法治建设。这些分报告从整个流域的视角对各个具体领域做了深度分析,并面向“十四五”提出加强黄河流域保护和治理的政策建议。
  • 2020~2021年中国统筹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出版时间: 2021年12月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跨越三级阶梯,形成多样一体的生态系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了亿万华夏儿女,形成了多元统一的文化体系。在数千年的黄河水患治理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贯穿其中的是人与水、人与自然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综合治理黄河,取得了岁岁安澜的成就。如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关键词:
  • 保护传承黄河文化生态 繁荣发展黄河生态文化
    出版时间: 2022年10月
    中华先民在黄河流域的活动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黄河文化生态。黄河文化从古至今前后相继的连续性,成就了其在中华文明中的主体地位,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脉。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是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助力。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制约着黄河文化的发展。新时代,应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探索黄河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新路径、新思路,构建黄河文化体系尤其是生态文化体系,为建设美丽黄河和幸福黄河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文化保障。
    关键词:
  • 黄河流域史前文化发展报告
    出版时间: 2022年10月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和中国古人类的主要发祥地。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上、中、下游分布着广泛的史前文化遗址,具有代表性的有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遗址。黄河流域史前文化遗产包括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做好黄河流域史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黄河文化故事和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 黄河流域古树名木文化发展报告
    出版时间: 2022年10月
    黄河流域的古树名木与当地人们的生活联系紧密,几乎每一株古树名木都蕴含着富有特色的文化意义。对古树名木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不断进行深入挖掘,有助于传承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随着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管理工作越发受到重视,但仍需进一步完善法律规章建设,创新保护利用模式,打造区域特色。
    关键词:
  • 黄河文化跨次元传播发展报告
    出版时间: 2022年10月
    黄河被尊为“四渎之宗”“百泉之首”,黄河流域形成的黄河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黄河文化的跨次元传播为文化发展注入新能量,借助二次元文化的艺术形式,在新生代圈层传递文化价值,实现文化的跨次元传播。主流文化用非主流形式表现,将二次元文化常见的创作手段融入黄河文化创作,构建黄河文化跨次元传播体系。建设黄河文化遗产数字库,形成商业品牌IP,借助文化旅游,加强平台宣传,让次元文化融入传统文化基因,促进黄河文化发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