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刘少然
机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个人简介: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科研项目执行主管,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儿童情绪—社会性发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暂无内容
  • 2021~2022年中国心理健康素养调查报告
    出版时间: 2023年01月
    提高国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是实现“健康中国行动”目标的一项政策指标,但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素养有不同的特点。为全面了解人们的心理健康素养现状,2021~2022年课题组采用国民心理健康素养问卷分别对青少年、老年人、中小学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群体开展了调查,有效样本包括南京市青少年样本10206人,北京市老年居民3532人,全国范围的中小学教师21876人、心理咨询师761人。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老年人、中小学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群体的心理健康素养达标率分别为6.4%、7.6%、15.8%和50.7%,抑郁障碍识别率分别为12.3%、24.7%、29.7%和72.3%,社交焦虑障碍识别率分别为73.8%、55.4%、84.9%和95.4%。具体分析发现,心理健康素养存在显著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其中,青少年、中小学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群体中男性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低于女性;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低于中学生;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呈现下降趋势;30岁以下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低于更高年龄段的人员;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低于城市老年人;学历低、经济收入低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更低;学历低的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也更低。建议促进青少年不同发展阶段心理健康素养的发展,引导社会经济地位偏低的老年人获得心理健康素养资源,加快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提升进程,增强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素养的薄弱项。
  • 2021年北京市居民心理健康科普需求调查报告
    出版时间: 2023年01月
    心理健康科普是我国“健康中国行动”之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的重要组成。2021年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发展评估中心团队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对北京市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开展了心理健康科普需求调查,共回收问卷9963份,有效问卷9588份,有效回收率为96.2%。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在心理健康科普的内容、形式、获取途径和心理帮助方式四个方面均报告了较高需求。其中,居民对“自我调节”、“教育孩子”的知识需求最高,对“问答式”和“趣味式”的科普形式最喜欢,最希望通过“短视频APP”、“常规视频APP”和“电视”的途径来获取心理健康知识和信息,最希望得到“一对一的面谈”式的心理帮助。具体分析发现,心理健康科普需求存在显著的年龄、学历与城乡差异,青年人、高学历人群、城镇居民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健康科普需求,更愿意接受多种科普形式和心理帮助方式,更期待通过新媒体的形式来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此外,有更多心理健康科普需求的居民表现出更高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本报告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议:用适应居民需求的内容来提供相适宜的心理健康科普服务,创作多种形式的居民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科普作品,在知识传播途径上注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的优势互补,提供多层次服务方式更好地满足不同居民的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