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型国家的经济效率与资源错配问题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偏向性政策激励某些区域、行业和部门先行发展具有现实性、必要性,获得偏向性政策支持的先行部门在道路探索和制度试验的同时也在不断向全国其他区域和部门推广,因而具有合理性。在这个过程中,市场主体产生了对政府的内在需求,政府规模的扩张伴随增长作为一种结果而出现。与此同时,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偏向性政策也须进行相应的动态调整,这提示我们要关注发展的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双向作用关系,在政府扩张的同时又会对经济体系产生何种影响呢?这构成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围绕市场竞争构建了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均衡体系,认为只要把价格搞对,资源即可通过自由流动实现帕累托最优配置,经济持续增长也会自然实现。与此同时,政府干预则会扭曲价格,导致资源错配。那么,不断扩张的政府是否如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所说的那样扭曲了价格,进而影响资源配置效率?换言之,通过政府干预实现的经济增长是否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本书认为这一问题在根本上决定着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一些研究指出了中国企业间的资源错配问题,如陈永伟和胡伟民的研究表明,要素价格扭曲导致的行业之间资源错配使中国制造业的实际产出降低了15%~20%;Hsieh和Klenow基于中国1998~2005年的数据测算发现,劳动和资本优化再配置可以使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25%~40%。不过,针对这一问题的争议仍然很大,如聂辉华和贾瑞雪基于中国国有及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数据分析表明,中国的资源配置趋于优化;涂正革和肖耿基于1995~2002年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生产率变化分解表明,资源配置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几乎没有贡献。本书认为,上述分歧与样本、时间阶段、代理变量选择有很大关系,然而更重要的是,政府-市场关系随着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政府扩张的资源配置效应因而发生动态变化。因此,本文尝试基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整体发展情境,分别从资本和劳动两个方面审视政府扩张的资源配置效应。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