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表达与形象建构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本文聚焦新生代农民工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皮村新工人中心的成员和他们运用社交媒体平台打造的微信公众号“皮村工友”。皮村,位于北京市东五环外金盏,这里聚集了将近5万名农民工。皮村聚集的这些农民工,与千千万万普通农民工一样,然而,他们坚持20多年逐渐打造出自己的文化样式,新工人艺术团、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打工春晚等,都是他们文化自建的组织和形式。这些文化自建和自我赋权运动为其在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建构了一种别样的文化空间,并在表达自我的同时,唤起该群体的自我认识和群体凝聚力。“新工人”是他们对自己的称呼,这一称谓既是自我形象的建构,也是其集体认识的觉醒。尽管他们的声音仍然微弱,影响的范围依然有限。但是,随着近年来媒介生态趋于多元、丰富和立体,他们又尝试运用社交媒体,创建微信公众号“皮村工友”,以文学、诗歌、音乐、大地民谣等为内容,建构其公共空间,讲述打工人群鲜活的故事,用他们的才华与激情建构有别于传统农民工沉默、隐忍的新工人形象。那么,他们从哪些方面、以何种方式建构了这一群像?在媒介化生态环境中,打工群体的主体性、社会环境以及微信公众号“皮村工友”群像建构的互动关系是怎样的?这些是本研究希望了解并探究的。通过文献探讨可知,过往关于打工群体的研究,多从这一群体对新媒体使用的角度对其社会生活进行场景化的描述和分析,鲜有关注该群体利用自身力量建构的文化空间及其社会影响力的研究。本章尝试将媒介技术及其赋权、社会结构、人及其主体性纳入“媒介—人—社会”的分析框架中,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这一群体建构的微信公众号“皮村工友”进行全样本分析,探讨社交媒体(以微信公众号“皮村工友”为主体)的能动性与社会结构及媒介技术的互动和建构过程。这一分析框架对研究这一群体主体性及其建构的文化空间的影响力、和谐发展社会背景下关照边缘群体的生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