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柯尊清
机构: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
个人简介:

管理学博士,现为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公共文化管理、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

  • 水源保护区乡村如何振兴
    柯尊清 杨曦 出版时间: 2024年05月
    本书基于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乡村振兴的调研,在专项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和文本生成系统DATGS辅助下,重点聚焦乡村生态建设、乡村产业生态化、人才兴乡和组织强乡、文化建设如何赋能乡村振兴,系统梳理总结了盘龙区乡村振兴的实践与经验,探究了水源保护区乡村振兴的新模式,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水源保护区实践样本。
  • 乡村产业振兴中的行动者网络建构——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
    出版时间: 2024年10月
    本文探讨了资本下乡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推动作用及其中存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对昆明市盘龙区“有机盒马村”案例的详细分析,揭示了资本、基层政府、村“两委”、合作社、农民等行动者在资本下乡过程中的互动关系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下乡通过达成共识、形成互利、生成互信、实现共享,构建并维持了多元主体的行动者网络,推动了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提升了农民收入和乡村治理水平。然而,资本下乡也面临助农惠农效应不足、模式推广困难、可持续性问题、资本与农民主体性矛盾、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等挑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一个市场有效、政府有为、村庄有序、农民有能、各得其所的行动者网络。
  • 盘龙区乡村社会大调查总报告概述
    出版时间: 2024年05月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党和国家将扶贫事业作为重要任务。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战略之一。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命题,以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战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实现。盘龙区是云南大学“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CRSS)42个调查样本县(区)中唯一一个省会城市的主城区,与大城市的关联最为密切。在调查的样本县(区)中,城市化率最高,达到93.8%,在中心城市的辐射下,乡村振兴呈现独特的路径与特征,也带给我们不同的思考与启示。其中最典型的问题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是将农民搬迁出农村,还是保留大部分乡村,力图使乡村的生活水平与城市看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区别于西方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指标,将是盘龙区乡村社会大调查的主要关切命题。
  • 水源区保护倒逼乡村产业生态化
    出版时间: 2024年05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要务,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前提与基础。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产业兴则百业兴,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重要部署,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做出具体部署。只有夯实了物质基础,国家才能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而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昆明市委赋予盘龙区“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生命科技创新区、现代服务业示范区”三大主导功能定位,据此,盘龙区委、区政府结合盘龙区实际,确定了“坚持中心带动、轴线拓展、多片发展,优化提升‘南北呼应、两翼齐飞’发展格局,突出打造‘两个新增长极’,统筹发展‘三大板块’,构筑‘一轴两极三廊多圈’的城市空间结构”,而这些布局中涉及产业部分的均以城市为主体,涉农街道承载的便是“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功能。
  • 文化建设:盘龙区乡村文化振兴实践
    出版时间: 2024年05月
    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提升乡风文明,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成为党和政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工作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乡村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点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推进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目前,学者在乡村文化振兴以及存在困境和路径探索层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乡村文化振兴调研为基础,阐述盘龙区社会文化特征及乡村文化振兴实践基础,并在全面展示盘龙区文化建设基础上,分析其建构乡村文化振兴实践的内涵和特征,总结乡村文化振兴实践经验与成效,挖掘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存在的困境和难点,提出未来乡村文化全面振兴的优化建议。
  • “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典型案例分析
    出版时间: 2024年05月
    “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以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深入了解盘龙区脱贫攻坚的成就和乡村振兴的实践,对呈现盘龙区乡村振兴的成就、经验和创新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按照云南大学“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课题组确定的分层PPS抽样(Stratified Probability Proportionate to Size Sampling),在盘龙区乡村社会大调查问卷调查部分,需要抽取6个行政村/社区。在行政村/社区抽样上,根据2020年云南省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确定乡村的所有村(居)委会的抽样框,根据从云南省统计局获得的“七普”统计资料,依照各村(居)委会常住人口总数等统计信息,以系统PPS抽样的方法抽取6个行政村/社区样本,即双龙街道麦冲社区、松华街道团结社区、滇源街道中所村、滇源街道甸尾村、阿子营街道铁冲村、阿子营街道马军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