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人口城市化,大致可分成20世纪50年代的迅速发展,60年代和70年代的徘徊,80年代以后的加速推进几个时期。不过应当注意数据资料的可靠性,特别是1963年压缩市、镇建制标准使市镇人口偏低的影响,1984年和1986年的调整比较切合实际。从中国经济、人口、社会发展实际出发,预计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可由目前的30%左右,上升到2000年的35%,2010年的48%,即相当于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一般水平;2025年可上升到65%左右,高出亚洲、发展中国家5个百分点左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中、印两国人口城市化处于同一水平,进入21世纪后中国有可能发展更快一些,拉开一定差距。中国“限大重小”的城市化方针符合人口多和“二元经济”结构基本国情,有利于加速推进;但城市规模效益颇值得重视,市场经济条件下“限大”和“重小”都需要增加较大弹性。对于像中、印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说来,人口城市化更需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实行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广义农业、乡镇企业、城镇工商业“三三制”转移,摆正城市建设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摒弃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的发展,谋求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等的可持续发展,是迈向21世纪中国人口城市化的合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