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论幸福是痛苦后
作者:
曹祖明
出版日期:
2013年8月
报告页数:
19页
报告字数:
16173字
所属图书:
幸福社会价值论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08.47-65
许春玲
周树智
摘要:
幸福是人的愉悦的心理体验。哲学分析,要符合又要超越这一基本含义,揭示幸福何以可能、如何实现的意蕴。“幸福是痛苦后”这一新命题,要义有二。一是没有痛苦就没有幸福,痛苦是幸福的必要条件,无此必不然,有此未必然。幸福与痛苦(单向度)具有质上对应、量上对等二定理。二是没有(痛苦)“后”也没有幸福。痛苦不是幸福,痛苦结束后才是幸福。实现痛苦“后”的客观条件是,尽力拥有人们世俗追求的名利权钱等,主观条件是提升自己的仁智勇等知情意品性。痛苦是人生的必要组成部分,世界上永远不会有只有幸福没有痛苦的人。所谓幸福人生,不是没有痛苦,而是接纳痛苦、直面痛苦、历练痛苦,转化痛苦为幸福。
关键词:
认知
条件
幸福
痛苦
亲历
作者简介:
曹祖明:
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陕西西安 710068
相关报告
北京居民人际关系认知调查
北京居民一般生活意义感调查
北京居民对利他行为的认知与行为倾向调查报告
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影响
未成年人互联网认知及态度的基本情况分析
北京居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状况调查
2020年未成年人对互联网的认知和态度
“疏解整治促提升”背景下北京居民社会情绪调查报告
陕西公众对“民生八大工程”的基本评价
社会风险
文章目录
“幸福是痛苦后”概述
(一)没有痛苦就没有幸福
(二)没有(痛苦)“后”也没有幸福
(三)“幸福是痛苦后”定义的方法论
(四)“幸福是痛苦后”的意义
·
痛苦 幸福的必要条件之一
三(痛苦)“后” 幸福的必要条件之二
(一)客观条件
(二)主观条件
如何实现幸福
(一)理念上 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二)目标上 过与痛苦交织的幸福生活
(三)途径上 学会从痛苦中探寻、发掘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