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我国技能合作创新的中国模式

作者:
杨钋
出版日期:
2020年7月
报告页数:
17页
报告字数:
15199字
所属图书:
技能形成与区域创新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政府日益重视帮助学习者为未来工作做好准备。这种“新职业主义”思潮将发展产业技能置于公共教育讨论的核心位置。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世界各国均出现了新职业教育课程和组织的扩张现象,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与产业合作为青少年提供了多样化的工作场所学习机会(UNESCO and ILO,2018)。自2007年以来,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六大类提升职业教育地位和重要性的政策,包括校企合作和雇主参与、发展国家培训体系、发展国家和区域资格框架、引入质量保障机制、多元化筹资机制、提升民办培训提供者参与度(Marope,Chakroun,and Holmes,2015)。其中令人瞩目的政策是改革职业教育的治理结构和制度设计,以增加雇主和其他社会合作伙伴的参与机会(European Training Foundation,2015)。

遗憾的是,上述国际组织所倡导的国际“最佳实践”在发展中国家落地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职业教育培训领域的政策和组织实践迁移困难重重(Watson,2006)。例如,国家和区域资格框架、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国家培训体系等政策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实践中并未取得预期效果(Ra,Chin,and Liu,2015)。这可能与输出国和东道国政策制度环境的差异有关。技能形成领域的校企合作最能说明这个问题(Remington,2018;Remington and Marques,2020;雷明顿、杨钋,2019)。培训实践迁移困难的现象意味着技能形成领域的校企合作是在特定经济社会环境中展开的组织间合作,嵌入了区域特定的经济社会制度环境。因此,有必要从一国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来分析技能合作的条件、过程和效果,以下围绕这三个层面总结本书的主要发现。

关键词:

中国模式技能合作创新创新制度化

作者简介:

杨钋: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系系主任、副教授,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教育经济、教育财政和政策评估;近年来关注职业教育的经济与非经济收益、高职院校和地方本科院校组织转型发展、高职示范引领项目评价、职业教育领域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国家技能形成体制与校企合作发展等;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预期与大学生就业研究”)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技能形成与区域协同创新研究”),并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八十余篇。

文章目录
技能合作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分析
  • (一)技能形成领域的可信承诺
  • (二)技能形成领域的集体行动
  • (三)技能合作创新的制度化
技能形成领域校企合作的理论意义
  • (一)国家技能形成体制与地方政府协调的关系
  • (二)地方化产权保护与区域禀赋的关系
技能合作创新的中国模式的特征及出现的条件
  • (一)技能合作创新的中国模式及其特征
  • (二)技能合作创新的中国模式出现的条件
  • (三)理论和分析价值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