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中国精准扶贫中群众的“求贫”心理与情感治理
作者:
卫小将
出版日期:
2021年5月
报告页数:
14页
报告字数:
10399字
所属图书:
作为社会治理术的社会工作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05.38-51
卫小将
摘要:
反贫困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持续关注的议题。新中国成立至今,扶贫政策经历了“救济扶贫—改革扶贫—开发扶贫—攻坚扶贫—综合扶贫—精准扶贫”等一系列的转变。伴随着国家政策焦点的迁移,贫困的评判标准也渐次提升,社会大众及贫困群体对贫困的理解也发生了较大差异。与此同时,贫困的责任主体经历了一个由内到外、从个体到社会的转变过程,贫困群体的自我认知相应经历了羞惭内疚、自我排斥、自我接纳及合理化等阶段,这或许便是“争当贫困户”或“求贫”心理产生的社会情境。从学理上进一步阐释,社会学家托马斯认为,个体行为的产生是对其所处情境定义的结果。换言之,社会系统经由心理系统不断形塑着个体的情感世界,而情感世界的聚集构筑着特定的社会氛围。一群社会成员在特定的氛围中持续互动、相互观察、反省、选择,而沉淀出共有的行为规范,其中包含了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生活态度、人格特征等。此范式被称为生活风格。借此,如果我们将群众“争当贫困户”现象理解为一种生活风格或亚文化,那么这种风格是社会情境与个体心理相互形塑的结果。
关键词:
社会工作
社会治理
精准扶贫
作者简介:
卫小将: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建设》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社会政策、发展社会学。
相关报告
中国“生活政治”治理:精准扶贫工作新转向
中国精准扶贫中群众的主体性塑造——基于赋权的理论视角
中国精准扶贫与主体性塑造:再认识、再反思
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
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在精准扶贫中的介入视角(1987~2017)
社会工作机构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模式与对策研究——以云南连心参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发展的经验为例
风险中的能力:脱贫攻坚社会工作的实践与反思
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河南省因病致贫家庭精准扶贫路径研究——以河南省濮范台地区的扶贫实践为例
社会工作在农村反贫困中的介入:以万载为例
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政策研究
文章目录
·
贫困与情感治理研究溯源
“求贫”心理的生成机制与逻辑
1.社会软控制的式微与贫困隐喻的流变
2.贫困的社会建构与贫困者的自我建构
3.消费社会中的个体物化与去焦点效应
·
“求贫”心理的社会治理与介入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