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以农民组织化重建乡村主体性: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基础
作者:
吴重庆
张慧鹏
出版日期:
2021年7月
报告页数:
13页
报告字数:
11498字
所属图书:
中国乡村振兴学术报告(2019—2020)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07.157-169
叶敬忠
陈世栋
摘要:
本文指出,在中国主流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中,乡村始终处在从属和依附于城市的状态,失去了发展的主体性,陷入了发展困境,并且在过去几十年来农村持续的社会分化与农民的去组织化,导致村社共同体趋于解体,乡村社会失去凝聚力;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划时代意义就在于突显了乡村的主体性,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必须重建乡村社会的主体性,引导和推动农民开展深度的互助合作,提升农民的组织化水平,激发农民自己动手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才是乡村振兴不竭的动力。
关键词:
农民组织化
乡村振兴
乡村主体性
作者简介:
吴重庆:
张慧鹏:
相关报告
探索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促进“三农”改革新突破
我国乡村治理中的农民组织化研究
农民的组织化参与与贫困农村社区的发展:以社区主导型发展试点项目为例
2012:农民组织化进程报告
第二部分 合作社——中国农民组织化的另一种形式
湖南2019~2020年乡村振兴研究报告
2019~2020年长沙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国家与乡村社会权力结构平衡关系再生产
新时代农村基层干部权力观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与新要求
从脱贫攻坚向全面小康与全域乡村振兴迈进——贫困县(市)武冈市的改革创新实践之路
文章目录
乡村的去主体性与发展的困境
(一)城市中心主义与乡村的去主体性
(二)农民去组织化与乡村的去主体性
·
乡村振兴战略的划时代意义在于突显了乡村的主体性
·
新时代重建乡村主体性的迫切性
·
新时代重建乡村主体性是否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