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针对18世纪初通过丝绸之路传播于中亚的一部察合台文文献《卡里莱和笛木乃》中的佛教“雁衔龟”故事进行语言特点上的分析。该文献现保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文献于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由我国喀什人的磨拉·穆合买提·铁木尔从波斯文翻译成当时的察合台文。该作品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亚乃至欧洲,现发现该文献有三种察合台文版本,一本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研所图书馆,一本在乌兹别克斯坦社会科学院,一本在荷兰莱顿大学图书馆。该文献对我国新疆少数民族及中亚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语言和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很有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