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中国特色科技志愿服务模式探索

作者:
郑念 王丽慧
出版日期:
2021年12月
报告页数:
21页
报告字数:
14096字
所属图书:
科技志愿服务的理论与实践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文明代表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志愿服务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辉煌璀璨的文明,并向周边国家辐射传播,为世界文明进步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古代文化蕴含了朴素的慈善思想,如墨子的“兼爱”就体现了互助的志愿精神内涵。通过志愿服务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凝聚群众、传播文明、引领风尚,是新时期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提升志愿服务效率的途径。2018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同年8月,全国第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确定50个县(市、区)为试点单位。2019年10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召开深化拓展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公布了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县(市、区)名单,试点单位从50家扩大到500家。志愿服务是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重要工作方式,通过搭建“理论宣讲、教育体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卫生健康服务”五大平台,依托各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全社会掀起了志愿服务的热潮。科技志愿服务属于五大平台之一,通过团结广泛的科技志愿者、科技志愿服务组织,为社会和群众提供公益性的科技服务,将科技科普服务送进社区、乡村、企业、学校等贴近群众生活和需要的地方,实现科技与文明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

科技志愿服务服务模式

作者简介:

郑念:男,1963年出生,安徽歙县人。1988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研究生毕业。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三级)。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中心兼职研究员。《科普研究》副主编。中国无神论协会理事、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理事、国际探索中心中国分部执行主任。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调研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央党校中国市场经济报社,从事研究、采编、管理等工作。编辑、出版论著(专、合)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科技教育、科普评估研究、科普人才研究、科学理性、科学素养和防伪破迷等研究。开拓性地创建了科普监测和效果评估理论,负责搭建了弘扬科学理性和科学精神的国际合作平台。主持并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30余项,编辑出版论著(专、合)2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40余篇,包括EI、CSSCI、ISTP等。出版成果总字数达到千余万字。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30余项。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科技教育、科普评估理论、科普人才、科学理论、科学素养、防伪破迷等,承担的主要课题有科学文化建设研究、科普监测评估理论与实践研究、科普人才研究、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研究。

王丽慧: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文化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主持并完成多项省部级研究课题,出版专(编)、译著十余部,发表论文30余篇。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普理论、科学文化、科学教育研究、科普政策等。

文章目录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与发展
  • (一)基层组织的发展
  • (二)基层文化场所建设
  • (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情况
科技志愿服务的重要阵地
  • (一)科协组织积极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科技志愿服务
  • (二)科技志愿服务积极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 (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科技志愿服务的特点
科技志愿服务的机遇、挑战和未来发展
  • (一)新时期科技志愿服务的机遇
  • (二)新时代科技志愿服务面临的挑战
  • (三)科技志愿服务的未来:科学与人文的融合